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实验室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平台,全方位创新育人。通过优生优培制度,加强优秀博士研究生与优质博士生教育资源的对接,促进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组织前沿领域课程讲座、学术报告、研讨会、研究生论坛等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术风气,助力研究生成长。在教学科研试验平台方面,“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可满足无限航区全球航行和考察需求,将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面向全球开放的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海上移动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实验室,博士后出站 6 人,博士毕业 40 余人,硕士毕业 60 余人,在读博士 60 余人,在读硕士生 80 余人。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6人次。1 名本科生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 名学生获评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1 名学生获评广东省优秀学生,2 名硕士生获得中山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实验室人才培养举措如下:


1. 优生优培制度


  为建立有利于培养高质量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中山大学制定了优生优培制度,“优生”是指申请人在本校或者其他“双一流”A类高校获得免试研究生推免资格;本科成绩原则上应在全年级同专业综合排名前30%;通过招生导师的全面考核,具备较为突出的作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且导师本人同意愿意亲自培养。博士生导师要求为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科研活跃且科研成果突出。加强优秀博士研究生与优质博士生教育资源的对接,促进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 实验室研究生学术年会


  为提高实验室研究生们的综合交流能力,实验室每年举办一次研究生学术年会,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推荐优秀的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实验室师生参与学术交流和讨论,并遴选出优秀学术报告。同时,实验室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目前实验室还在与中国气象局、海南省气象局等开展局校合作,探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和模式。此外,实验室鼓励并支持学生到国外或境外高校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开展联合培养,加大学生的交叉培养力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培养综合性人才贡献力量。


3.积极举办学术大师公开论坛和高层次学术研讨会


  联合实验室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公开讲座,现场与网络同步直播互动(见学术公告http://atmos.sysu.edu.cn/Activities),成为中国大气海洋学界的首创,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赞赏。2018和2019年分别举办了56和75场学术报告,平均每周一次。来访专家包括曾庆存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罗拉多州立大学Eric Maloney教授等。与国内著名高校共同举办《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等前沿领域系列课程,由国内知名专家巡回授课,系统地介绍大气海洋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让学生接触学界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领袖气质的青年人才。实验室与著名院所和业务部门共同承办大型国际会议,针对热带大气海洋系统中的科研难题进行高水平交流。近两年成功举办了“海洋与气象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南海季风综合科学实验筹备会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极端天气气候及其灾害影响研讨会”等多个重要国际会议。


4.建立外部人才引进与实验室已有人才培养并重的制度


  实验室积极筹建大气海洋系统科学领域的人才库,并依托实验室办公室成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组,积极主动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主要举措如下:(1)结合实验室的四个研究方向的实际需求,从海外引进亟需的专业对口人才。(2)采取外部引进人才与本土培养人才并重的策略,在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实验室大力支持实验室已有人才的培养力度,派遣青年才俊赴海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加强博士后和专职科研人员的学术指导,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成才环境。(3)聘请国内外大气海洋知名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实验室科学顾问或兼职教授,来实验室开展短期讲学或合作研究,并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开展积极的指导、引导,开阔青年人才的视野、促进青年人才与学术大咖的互动交流。
  通过中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111计划,中山大学牵头建成“东亚和东南亚季风区天气气候变化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引智基地现有24名杰出海外科学家,他们每年来访短期工作,与实验室师生进行深入合作交流,促进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与港澳和境外高校已建立联合培养学生和人才互访机制,促进大气、海洋、水文、生态等多学科交叉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例如,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热带亚热带水文过程与水安全调控广东普通高校香港合作创新平台”。中山大学近年引进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百人计划等优秀人才40余名,与港澳高校一共联合培养了10多名博士研究生,每年国际会议交流达百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