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极端天气气候及灾害风险学术交流会顺利举行
2020年11月27-29日,由中山大学、广东省气象学会主办,广东省气象学会天气学专业委员会承办,汕头市气象局协办的第一届极端天气气候及灾害风险学术交流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链风险管控与应对”学术年会在广东汕头顺利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业务部门与企业的学者或气象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本项目的骨干成员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城市群,围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灾害链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王东海教授全面总结了本年度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取得的进展;此后,王东海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建华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陈涛、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伍志方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陈永勤教授作为课题组长分别对各自课题在本年度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成果等进行了汇报。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王东海教授汇报项目进展
汇报结束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浙江大学翟国庆教授、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柯小兵站长、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熊安元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许映龙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毕训强研究员、南京大学赵坤教授、广西区气象局姚才巡视员、中山大学梁必骐教授和陈创买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课题间协同合作、资料收集与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和宝贵建议。
项目专家顾问组委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梁必琪教授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陈创买教授
在粤港澳大湾区极端天气气候及灾害风险学术交流会上,24位学者围绕大湾区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链做了学术报告。此次会议还特别邀请到包括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研究员在内的9位专家进行了特邀报告,全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复合型极端事件、重大群发山地灾害、热带气旋预报、地球系统模拟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刚刚起步,该项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是国家发展大局与区域重要战略在科学研究上的迅速响应,将基础研究、业务进步和战略决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高度一体化的重点研发项目之一。很多学者在这次会上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圆满完成项目目标、促进国家气象核心能力提升的愿望。该项目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面临很多的挑战,例如,将天气和气候灾害一并考虑,既是创新点,反映了最新的理念,也面临如何整合好队伍,让习惯于自我划分为天气或气候归属的中国学者,在面对极端灾害时找到最佳融合点的挑战。实际上,一些如何将气象预报与灾害风险管控有机结合的科学或技术问题,既是气象服务转换为决策的关键节点,更是众多气象应用“卡脖子”问题的多发领域,我们也祝愿未来在世界漫长的海岸线上,在中国的“大湾区”唱出最美的气象创新之歌。
与会人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