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1年工作会议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中大珠海校区基地召开

11月13-15日,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2021年工作会议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野外站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基地举行。

会议现场

 

野外站学术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学术委员会主任戴永久院士、张小曳院士,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范绍佳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中山大学杨崧教授、中科院大气所胡非研究员、北京大学张宏昇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王韬教授、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王新明研究员、广东省气象局曾琮副局长、中山大学袁文平教授,深圳市气象局毛夏副局长、中山大学科研院基地处薛超副处长、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董文杰院长、党委郑慧书记等领导嘉宾以及野外站全体人员和参加单位代表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廖彤主任、广州市气象局廖菲台长、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何龙副站长、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裴成磊高级工程师、广东省珠海生态环境监测站麦朝安主任等70余人通过现场或线上方式参加了会议。

 

董文杰院长主持开幕式、郑慧书记致欢迎辞

 

会议分开幕式、学术委员会会议、工作会议、学术交流会四个环节进行。

14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野外站依托单位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董文杰院长主持。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郑慧致欢迎辞,广东省气象局曾琮副局长、深圳市气象局毛夏副局长、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基地处薛超副处长分别致辞。

广东省气象局曾琮副局长、深圳市气象局毛夏副局长、中大科研院基地处薛超副处长致辞

 

开幕式后,召开野外站学术委员会会议。学术委员会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戴永久院士(现场)、张小曳院士(线上)主持。学术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线上)点评和指导。

学术委员会主任戴永久院士(现场)、张小曳院士(线上)主持学术委员会会议

学术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线上)点评和指导

 

范绍佳站长汇报野外站建站以来工作进展及2022年度工作计划。随后野外站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特邀专家、与会领导嘉宾关于野外站发展和未来建设予以建议,建议涵盖野外站观测品牌特色打造、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国家野外台站申报、粤港澳联合观测、业务和科研同步支撑、站务管理、数据共享、项目验收等多方面内容。

学术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对野外站建站以来工作进展进行了点评指导。刘部长充分肯定了野外站建站以来的发展,建议野外站开展粤港澳协同观测,注意数据规范化、观测实用性与科学性,发挥学院建模特长、提高研究应用性。最后,刘部长用“中气十足”四个字表达了对野外站和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期望。

学术委员会主任戴永久院士对学术委员会会议进行总结,对野外站未来发展方向等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前瞻指导意见。

范绍佳站长汇报野外站工作进展

野外站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专家、与会领导嘉宾现场和线上点评指导

 

野外站学术委员会会议后,举行野外站工作会议。野外站工作会议由范绍佳站长主持。参会领导、嘉宾、代表就野外站建站以来工作、2022年度工作及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涉及数据共享、野外站管理、合作科研、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

领导、嘉宾、代表热烈讨论

 

野外站工作会议结束后,与会领导嘉宾考察了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基地,范绍佳站长、赵军副站长向领导嘉宾介绍了珠海校区基地的主要观测场地、探测设备。与会嘉宾还参观了中山大学环境气象综合观测车、初步建成的野外站展厅。

范绍佳站长陪同领导嘉宾专家考察珠海校区基地观测场、赵军副站长介绍大气化学仪器

领导嘉宾专家参观中山大学环境气象综合观测车、初步建成的野外站展厅

 

14日下午举行野外站学术交流会。学术交流会由野外站王春林副站长、赵军副站长、杭建副站长主持。

杭建教授、广州市气象局潘蔚娟教授级高工、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张涛高工、广州市气象局高晓荣高工、深圳市气象局张春生高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贺沅平博士后、广州市气象局黄俊高工、佛山市气象局陈辰工程师、广州市气象局云翔工程师分别进行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现场

听众提问

 

野外站2021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工作会议及学术交流会,系统总结了“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年9月获批为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为2022年10月迎接广东省科技厅的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评估、争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对“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发展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参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