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模块的更新
中国海模式与全球模式面临相类似的问题-在地形陡峭区冷水上升过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首先也是对水深进行优化处理,特别是地形陡峭区(南海海盆周边),更换水深后首先进行稳定性试验以判断模拟是否能稳定运行以及对冷水上升过强的改进。经过6次水深更换及相应的稳定性测试后最终确定中国海模式的水深。第六次水深平滑处理后模拟10天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南海表层基本没有冷水现象。更新后中国海模式的源代码版本是FVCOM3.1,模式最小水深为5米。
冷水异常现象解决后准备中国海模式的重启,中国海模式的启动至少需要initTS文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文件可由全球模式的restart文件插值而来,这种方法首先碰到的是插值的问题,插值问题解决后coldstart起来后10天开始做同化,同化时遇到不能同化的问题。经排查是观测的SST资料导致,在对观测SST做订正后(最小为0)可以开始同化模块。还发现,同化时RECALCULATE_RHO_MEAN = F会出现裂纹,打开则表现正常。紧接着就发现在越南沿岸附近的冷水过于明显。多番试验无果后重新启动方法改为使用气候态的温盐度场(已经是标准层,转为nc格式即可),使用气候态的温盐度场重启同样面临冷水上涌异常的现象。最后是在代码中加入mld温度订正使问题得到些许解决。在此过程中还发现全球模式给的边界多了两个点(480个,中国海模式用的是478个),通过边界点的对应关系排查剔除了两个点,全球给的边界为478,且都对应起来了。全球输出的边界cell和中国海模式运行的边界cell(经纬度)画在一起发现的不完全对应。中国海模式在更新时出现河口温度偏低现象,通过检查可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同化时用到的河流文件中温度都为0,针对此问题重做河流输入文件(在原先的文件中加入气候态的河口温度)。
全球模式网格和中国海模式的水深更新改变后,边界上的潮汐也得相应做出调整。中国海模式的边界驱动中水位和流不是直接使用全球模式的输出,全球的水位和流还得减去全球与中国海边界上预报出来的潮差。模式调整后首先得重新计算全球与中国海的潮差。全球与中国海模式的潮水位与潮流预报是一整年的预报,在做预报前得先计算出调和常数,调和常数是调和分析(水位和流)得出。在重复之前的方法过程中发现全球的模拟水位过大且与中国海模式给出的潮水位位相差别太大,因此调整了潮汐边界的制作方法,新方法采用中国海模式预报的潮水位加低通滤波后的全球水位得来(流边界也采用类似方法),滤去全球模式给出的潮信息(潮水位和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