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气候变化与星球宜居性科学 凤凰山论坛”顺利举办
10月14日,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四届气候变化与星球宜居性科学凤凰山论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顺利召开。为不断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科学家间跨领域学术交流,此次论坛邀请了中山大学杜宇教授、郝永强教授、陈庭辉副教授围绕重力波和对流、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飓风的登陆方式和衰减等方面开展相关学术报告。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等相关单位参与论坛活动。

图 论坛现场
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董文杰主任致开场词,袁乃明副主任担任本次论坛主持。杜宇教授以“重力波与对流的相互作用”为主题,围绕流重力波的产生、重力波如何影响对流发生发展、以及重力波和对流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展开精彩报告。

图 杜宇教授做精彩报告
郝永强教授围绕“太阳活动影响空气天气及可能的气候作用”主题,分享了近期研究进展,指出圈层之间存在丰富多样的耦合过程,可使太阳活动的信号体现在冰芯记录、云量、梅雨带位置的变化中;来自太阳和日地空间的高能粒子进入大气,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输运过程可影响平流层臭氧;以及需准确预估太阳11年变化周期对高层大气状态有直接的控制,才能对高层大气的长期变化做出判断。报告为空间天气与气候研究的融合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图 郝永强教授做精彩报告
陈庭辉副教授以“飓风的登陆方式和衰减”为主题,对Li and Chakraborty(2020)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方法和结果提出质疑,表示相比起海洋表面温度上升,飓风下垫面的海洋水汽供应面积是影响飓风登陆衰减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飓风登陆衰减系数在过去数十年的减慢趋势并不显著,该现象可能是由于非硬登陆(Non-hard strike)飓风数量未显著增长所致,该研究对当前飓风登陆衰减气候学机理和预估的理解提出新的见解。该成果于2022年6月发表在《Nature》上,题目为“Landfalling hurricane track modes and decay”。

图 陈庭辉副教授做精彩报告
道付海、杨杰做为博士生代表,分别就“粤港澳大湾区风暴潮及耦合模式研究进展”、“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 dynamic downscaling”进行交流报告。

图 道付海博士生交流报告

图 杨杰博士生交流报告
通过本次论坛,与会青年学者纷纷表示启发了新的灵感,获得了新的研究思路。袁乃明副主任代表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感谢了汇报专家,并提出近些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走入“日常”,已成为关涉我们生活的重要议题,气候变化对地球宜居性造成挑战,须高度重视全球变化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实验室将积极打造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努力推动多学科多方向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