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简茂球,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季风与海-气/陆-气相互作用、气候动力学、能量与水分循环。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课题、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参编专著2部、教材1部。全国气象教学名师。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eesjmq@mail.sysu.edu.cn

办公地址:珠海市唐家湾镇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二号A261

 

学术兼职

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热带海洋与气象学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热带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教育背景

1981年9月-1985年7月:北京大学气象学专业,学士

1985年9月-1988年7月:北京大学天气动力学专业,硕士

1999年9月-2004年7月:中山大学气象学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88年7月-至今在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任教。

1997年7月-1998年6月在德国气候计算中心(汉堡)进修访问。

 

讲授课程

本科生《动力气象学》,硕士生《大气环流》,博士生《现代热带气象学》等。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175018,热带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和ENSO对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协同影响及机理,2022.01至2025.12,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475049,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年代际变化的热力机制,2015-01至2018-12,主持。
  3. 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2014CB953901,全球变化背景下南海及周边地区春夏季节转换和气候变异特征、早期信号和物理过程,2014-01至2018-08,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5030,热带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2010-01至2013-12,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175018,东亚冬季风异常影响南海及东亚夏季风的机理研究,2002-01至2004-12,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530530,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海夏季风系统年代际变化及其机制,2016-01至2020-12,参加。
  7.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项目课题,2016YFA0600601,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变化特征,2016-07至2021-06,参加。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41661144019,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降水的季节内至季节尺度变化及其预测研究,2016-09至2019-08,参加。
  9.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2009CB421404,东亚季风湿润区和西太平洋的能量和水分循环的观测试验与分析研究,2009-01至2013-08,参加。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951,华南干旱成因及预测理论研究,2008-01至2011-12,参加。

 

代表性论著

  1. Zhang Z, Jian M*, Gao S and Qiao Y,2021: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trough and tropical Indo-Pacific SST. Int J Climatol. 2021, 41(Suppl. 1):E2379-E2394.
  2. You J, Jian M*, Gao S* and Cai J, 2021: Interdecadal change of the winter-spring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over Asia and its impact on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Front. Earth Sci., 8:599447.
  3. Yuntao Jian, Xiaoxia Lin, Wen Zhou, Maoqiu Jian*, Marco Y. T. Leung, and Paxson K. Y. Cheung, 2020:Analysis of record-high temperature over southeast coastal China in winter 2018/2019: the combined effect of mid- to high-latitude circulation systems and SST forcing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and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Journal of Climate, 33(20):8813-8831.
  4. Han, P C, M Q Jian*, and X X Lin, 2019: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of stratospheric zonal wind.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5(2):162-170.
  5. Qiao yunting, Zhang Chunhua, Jian Maoqiu*,2015:Role of the 10–20-day oscillation in rainstorms in October 2010 over Hainan, Chin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32 (3): 363-374.
  6. GAO Si, JIAN Mao-qiu* and QIAO Yun-ting,2012: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30 to 60 day oscillation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and the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in June in the south of China.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2, 18(3): 332-340.
  7. JIAN Maoqiu, CHEN Weixiang,QIAO Yunting, YUAN Zhuojian,2008: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large-scale moisture sinks over Guangdo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14(1):33-36.
  8. JIAN Maoqiu, QIAO Yunting, YUAN Zhuojian, and LUO Huibang, 2006:The Impact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n the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Yangtze-RiverBas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3(1): 149-155
  9. 张镇宏, 蔡景就, 乔云亭, 简茂球*,2019: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大气科学, 43(5):990-1004.
  10. 赵恩榕,简茂球*,李春晖,2018:华南降水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化. 热带气象学报, 34(3): 360-370.
  11. 简云韬,简茂球*,杨崧,2017: 前、后冬的冬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异及其与东亚降水的关系. 热带气象学报,33(4): 519-529.
  12. 陈思, 简茂球*,2015: 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准双周振荡传播特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4(3):130-137.
  13. 周明森,简茂球*, 乔云亭, 2013: 华南4-5月持续性干旱及其环流背景。气象学报,2013,71(1):76-85.
  14. 简茂球, 乔云亭,2012:华南秋旱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大气科学, 36(1): 204-214.
  15. 方宇凌,简茂球*,2011: 2003 年夏季华南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及热力诊断. 热带海洋学报,30(3):30-37.
  16. 简茂球, 乔云亭, 温之平, 2008: 华南季节干旱及连旱特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4):118-121。
  17. 简茂球, 乔云亭, 罗会邦, 陈文,2007:东亚-太平洋大气热源与长江流域及邻近地区7、8月降水异常的关系。大气科学,31(4):735-746。
  18. 简茂球,罗会邦,乔云亭,2006:印度洋-太平洋各季海温年际变异模的相关性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热带气象学报,22(2):131-137。
  19. 简茂球,罗会邦,2002:1998年5-8月青藏高原东部和邻近地区大气热源日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环流的关系。高原气象,21(1):25-30。
  20. 简茂球,罗会邦,2001:1998年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高原气象,20(4):381-387。

 

荣誉及获奖情况

  1. 第二届全国气象教学名师, 2020年。
  2. “动力气象学”获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下课程),课程负责人,2020年。
  3. “动力气象学”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课程),课程负责人,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