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ner

台站简介

  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牵头联合广州市气象局、深圳市气象局、珠海市气象局、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佛山市气象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珠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共10个单位,在中山大学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基础上申请,2019年10月获批为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省科技厅资助经费500万。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7月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大湾区建设“三步走”安排:2020年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大湾区基本形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2035年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国家、广东省的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环珠江口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广州南沙新区建设等的推进,有大量新城区、新基础设施、新高楼大厦等在环珠江口地区建设,迫切需要了解环珠江口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规律,掌握环珠江口地区气候条件、通风廊道、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风温场变化等资料;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建设、大型桥梁抗风设计等都需要了解环珠江口地区不同高度风速状况,掌握风随高度变化规律及风廓线参数等信息。

 

  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环珠江口地区边界层气象条件、气候资源、环境空气质量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环珠江口地处低纬、下垫面复杂等特点,开展环珠江口地区边界层气象条件、气候资源、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建立数据库和应用平台,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和生态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重点研究环珠江口边界层气象条件、气候资源、环境空气质量及生态变化有关的规律机制、预测预警、区域环境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为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由增城基地、广州基地、深圳塔基地、东澳岛基地、平沙基地5个基地和1辆环境气象综合观测车组成,基地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的环珠江口地区。2020年8月,新增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基地,将建为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主站,是数据管理、科研、运维中心及对外开放合作、科普宣教基地。加上2021年6月 “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建成交付使用,现已建成 “6+2”(6基地加2移动探测平台)“四基”(地基、塔基、遥感、走航)环珠江口边界层气象要素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垂直结构定点探测及移动探测系统。解决了单一站点观测时空代表性不足问题,实现多站点同步探测,取得高质量探测数据。充分发挥四基探测优势,弥补了塔基观测高度有限、遥感探测低层盲区、定点探测点位固定的不足,初步建成国际先进的低纬非均匀复杂下垫面大气边界层探测基地。

 

image-20210127141346-2

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地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