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荐扬,男,1976年生,中山大学教授、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1999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5月获美国马里兰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天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分别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和资深研究员,2024年2月加入中山大学。在包括Nature及其子刊、Science及其子刊、GRL、JGR、ApJL、AA等在内的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并撰写谷神星专著一部,总引用7000余次。
曾主持或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50余项NASA或哈勃空间望远镜项目。任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空间科学与技术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太阳系小天体,曾作为核心团队成员参与包括深度撞击、黎明号、OSIRIS-REx、DART在内的几乎所有2005年之后的NASA小天体探测项目,其中担任黎明号谷神星拓展探测阶段的共同责任人,并参与包括ESA的罗赛塔项目、JAXA的隼鸟号和隼鸟二号任务的数据分析工作。在大多数项目中获得团队成就奖。国际天文学会2008年将21496号小行星命名为“李荐扬星”。学术创新点主要包括:1)系统地拓展了光谱光度学分析技术,提出多光度模型综合分析填图方法,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小天体探测目标的数据分析;2)全面刻画了谷神星表面光学性质,为黎明号探测任务的规划和执行提供科学保障,持续参与推动谷神星后续探测任务计划,并主笔撰写专著Ceres: An Ice-Rich World in the Inner Solar System;3)发展完善了使用包括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其他地面望远镜在内的天地协同观测,用以约束彗星活动特性与尘埃性质,成功应用于赛丁泉彗星近距离飞掠火星时的观测以及首次小行星撞击试验DART撞击抛射物的观测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