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从宇宙初啼——那遥远的太初时刻开始,星辰便在浩瀚的夜空中编织着属于它们的传说。“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数十亿年的时光流逝,在银河系一隅,太阳系点燃了人类文明最初的火焰。它犹如无边星海中飘荡的小小孤舟,承载着我们对宇宙的最初认知,也埋藏着我们所寻找的最终答案。从太阳的温暖怀抱到遥远的冰封世界,太阳系中的每一颗行星都铭刻着它们独特的生命故事。

        “谈及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周礼勇教授以轻松而幽默的口吻向学员们介绍道。从周教授的讲解中我们得知,关于行星的起源与演化目前学界众说纷纭,其中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太阳星云理论,即:太阳系形成于分子云的重力坍缩,大部分质量坍缩后集中在中心,形成太阳。剩余的质量形成大规模扁平的原行星盘,为行星和其它天体的形成提供充足条件。

        周教授不仅讲述了太阳系可能的形成过程,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行星从细微尘埃到宏巨天体的形成历程:“行星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尘埃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相互粘附形成星子;随即,星子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向中心聚集形成前行星/核;最后,前行星/核在引力相互作用下,碰撞合并形成行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深入研究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的历史,我们能洞悉规律,预见趋势,从而在时间的洪流中把握住人类未来的航向。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太阳系中各行星以及天体是如何排布的,这一疑问也在周教授的讲座上得到了解答:“在雪线以内,由于温度过高,唯有铁、硅等部分较重的组分仍能以固态形式存在,因而形成的行星多为固态行星;而在雪线以外,随着温度降低,水等较轻的组分也得以凝结,因此气态行星能在雪线以外形成。”“行星形成之后的位置也并非一成不变,由于中心恒星引力的作用,大多数行星都会经历轨道迁移的过程,比如在雪线外形成的木星可能会移动至0.8个天文单位的位置,从而形成热木星。”每一颗行星的故事,都在周教授生动而详尽的讲述中,深深烙在学员们的心中,引领他们一同探索宇宙的无尽奥秘。

        身游银阙朱宫,俯瞰积气濛濛。在报告最后,周教授带领大家将视线重新投向湛蓝星球:“太阳系的演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仅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宇宙景观,也带来了挑战和风险。”周教授特别提到了小行星对地球潜在的撞击威胁,并强调: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关乎人类的生存与未来。讲座过后,学员们不仅汲取了专业知识,还对宇宙探索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大家深刻理解到,探索宇宙的奥秘,不仅是一场科学的冒险,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考验。

       周教授的讲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年轻一代对行星科学和太空探索的求知之路。在人类即将步入深空探测新纪元的历史性时刻,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正呼唤着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正如周教授所强调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每一个探索的脚步,都将为人类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天元太空探索暑期学校的开展,不仅是为了启蒙新一代科学家,更是为了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播撒希望、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