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气球

   今年一月底,一只从中国出发飘洋过海的“流浪气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网上信息, 1月28日,这只来自中国的气球在阿留申群岛附近被发现并追踪,1月31日气球进入美国本土, 2月2日,美国媒体开始对气球的移动情况进行跟踪报道。两天后,气球到达美国南卡莱罗纳州,美军派出F-22战斗机,用一枚空对空导弹击落气球(图一),当时气球的高度在18~19.8km,战斗机则飞行在17.6km左右。

image-20230511151115-2

图一 被美军击落前的气球(图片源自AP news)

    图二是美国气象学家Dan Satterfield基于高空风场,利用NOAA的HYSPLIT模型模拟获得的气球轨迹回溯图,图三是通过航图网站SkyVector绘制的高空风场图。结合图片和气球被发现的位置可以看出,气球的路径轨迹很可能是弯曲的,跟西风带的位置和形状相似,而不是走直线的。因此可以推测这个气球很有可能是被风推着走的。

image-20230511151134-3

图二 气球轨迹回溯图(NOAA HYSPLIT MODEL 结果)

image-20230511151148-4

图三 风场(红线为推测路径,黑圈为气球被发现的位置,图片源自https://skyvector.com/)

    风并不是只存在于我们身边,从地面到几百公里高度的大气各个部分,都存在千变万化的风。

image-20230511151205-5

图四 大气分层结构 (MSIS模式输出的温度剖面结果)

    图四是大气在垂直方向的结构。如图所示,最下层是对流层,是对流活动最旺盛的区域,为了避免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严重偏离方向,地面气象工作人员通常会选择垂直风切较小的情况将气球放出,气球升空并穿过对流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考虑人为控制方向,气球的漂移方向主要受到西风带的影响。

    到达平流层后,由于平流层上暖下冷,层结稳定,对流活动大大减弱,气球可以在这一层水平移动,新闻中提到的气球所出现的高度正处于平流层高度范围。平流层底部受到对流层西风带的影响,一般也是吹西风。不过在北半球的夏季,亚洲季风反气旋高压区会导致平流层吹东风。

    平流层上方到85~90km的高度范围是中间层,中间层上冷下暖,对流运动旺盛。但这一高度范围的空气已经非常稀薄了,没办法提供足够的浮力让气球飞行。

    中间层上方90~1000km的范围是热层。热层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而被加热,这里的风主要受太阳辐射和地磁活动的影响。太阳辐射使日照区域被加热,热层大气膨胀,而夜侧大气则冷却收缩。温差引起的气压梯度使得大气从高温区向低温区运动(图五),沿纬线方向风从向阳面吹向背阳面。

image-20230511151245-6

图五 高层大气中性风流动模式(HWM模式计算的热层风场)

    此外,太阳加热点随季节的变化会导致热层风出现经向环流,并且这些环流模式会根据地磁活动水平而发生变化。在春分和秋分点附近,太阳加热集中在赤道,赤道大气上升并向两极移动形成环流圈(如图六(a)~(c)所示,实线为太阳加热导致的环流,点线为地磁暴引起的环流)。在夏至和冬至附近,太阳加热更靠近极区,高纬大气上行运动产生覆盖全球的单一大环流模式(如图六(d)~(f)所示,实线为太阳加热导致的环流,点线为地磁暴引起的环流)。

image-20230511151256-7

图六 在不同季节和地磁活动水平条件下(地磁活动水平低、中、高)的热层风

    如今的气球技术只能使一般气球上升到平流层的高度,将来也许可以设计出航行在更高高度的气球和飞艇。这对高层大气风场的研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探测和利用高空风场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