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概况

中山大学行星环境与宜居性研究实验室(Planetary Environmental and Astrobiological Research Laboratory, PEARL)是我国行星科学领域的重要教学和研究单位,同时也是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和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的重要成员。面向国家深空探测战略需求,实验室主要开展行星(包括其天然卫星)各圈层演化的基本自然规律以及圈层耦合机理的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天体的自然环境及宜居性条件,深刻揭示地球系统的演化规律和驱动机制。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太阳活动性与太阳风,太阳系天体空间、大气、表面和内部环境中的各物理和化学过程,乃至系外行星的探测和模拟等。实验室同时致力于不同类型深空环境的感知技术开发,月球、火星等类地天体环境的改造方案制定,以及深空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实验室深入参与了迄今为止国内实施的全部深空探测计划,包括嫦娥系列任务、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为我国首批竞争获取嫦娥五号返回月壤的机构之一;同时参与了多个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论证与规划,如月球科研站计划、首次小天体探测计划、木星系统探测计划等。在国际层面,实验室也广泛参与了包括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水星探测计划、欧洲空间局金星快车计划和Cluster地球空间探测计划、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联合卡西尼—惠更斯土星系统探测计划等在内的多个大型计划,获得了多项个人和团队杰出贡献奖。实验室成员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截至目前在包括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在内的国际一流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特别是在类地天体大气逃逸、电离层结构、表面地质过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具有较高的显示度。


目前实验室包括四个研究单元,分别为崔峻教授负责的行星大气与空间环境研究团队、李荐扬与肖智勇教授负责的行星表面与内部环境研究团队、郝永强教授负责的日地空间环境研究团队、以及Dmitri Titov教授负责的深空技术研发与应用团队。实验室现有20余名工作人员,其中专职教师20人(正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助理教授1人)、博士后8人、以及行政助理4人,另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50人。实验室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崔峻教授。


实验室学术交流广泛,目前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外顶尖机构开展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实验室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拥有内容丰富的深空体验馆面向校内外师生开放,并每年定期举办系列科普讲座、暑期活动及野外考察等。


实验室已依托大气科学专业开设了空间与行星科学本科方向,拥有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同时设有空间物理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常年招收地球科学、天文、物理、航天等相关专业学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时常年招收行星科学、天体物理、空间物理、地球物理、大气、地质等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入站开展博士后工作。实验室每年均资助优秀的年轻学者和研究生赴海外进行长、短期学术交流。


实验室立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