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吴昀昭研究员报告
行星探测光谱学
主题
行星探测光谱学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中山大学海琴2号楼A218会议室
主讲人
吴昀昭研究员
主持人
肖志勇副教授
光谱学在太阳系探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飞船搭载各种光谱载荷。本报告首先介绍光谱学基本原理,包括反射与热辐射光谱,然后着重介绍一些新的或与传统观点不同的发现。传统观点认为风化导致光谱斜率增加,即风化与TiO2对光谱的影响不一致(TiO2降低光谱斜率),国际上广泛应用的TiO2定量反演模型基于此观点建立。我们发现风化导致可见光谱段光谱斜率降低, 即风化与TiO2对光谱的影响一致,因此需要发展新的TiO2定量反演算法。传统观点认为飞船着陆后月表变亮的原因是火箭吹拂使得月表变平坦所致。我们发现是化学原因(太空风化)而非物理 原因(表面平坦),表明月面风化速率很快,超过了翻耕速率, 最表皮月壤极度风化,表明月球样品并不代表月表真实的太空风化。此外,还介绍一种铁镁质高地。
报告人简介:吴昀昭,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光谱团组首席研究员。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行星光谱、行星遥感、深空探测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反射与发射光谱、仪器定标与数据处理、遥感化学与遥感物理、地表过程与地质演化等。对我国探月数据开展了长期深入的处理、分析与应用,发表了月球元素分布图、无痕镶嵌高光谱图、绝对反射率、月球矿物成分、新的月球定标场等成果。发现了传统认为的风化与TiO2光谱效应不同的观点有误,实际二者都降低可见光斜率。飞船着陆后月表变亮的机制并非传统认为的地表变平坦, 而是风化原因。发现嫦娥三号光谱仪长波端存在热辐射。提出了铁镁质高地的概念。近年来在开展反射与发射光谱重叠/转换区、卫星对月定标等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