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健楠副研究员报告
火星古湖泊研究进展
主题
火星古湖泊研究进展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中山大学海琴2号楼A218会议室
主讲人
赵健楠 副研究员
主持人
肖志勇 副教授
2021年6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健楠副研究员报告的主题报告《火星古湖泊研究进展》在珠海校区海琴2号楼A218举行。火星古湖泊是当前火星探测与研究的热点,它们记录了火星的地质演化和气候变化,并且是最可能存在宜居环境的区域。本报告首先介绍了火星古湖泊的识别方法和地貌特征,并对古湖泊的时空分布、水成矿物类型及原位探测获得的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然后以Hellas盆地西北部区域为例,探讨了该区域古湖泊的地质特征及其对火星地质历史和古气候的指示意义,发现该区域曾在诺亚纪与西方纪之交存在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说明火星气候具有局部差异性。报告最后对我国的火星类比研究基地——柴达木盆地在火星古湖泊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多边形、干盐滩、雅丹、河道等类火星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火星地貌研究的重要意义。
报告人简介:赵健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研究,研究方向涉及月球与火星地貌学、矿物学、年代学。参与了我国嫦娥工程数据分析及着陆点的地质研究工作,绘制了嫦娥三号着陆区的地质图;开展了月球火山穹隆的研究,提出Gardner火山是月球表面罕见的大型中心式火山;对火星古湖泊开展了全球的识别和研究,建立了当前最为全面火星古湖泊数据库;对火星Hellas盆地周边古湖泊的研究揭示了该区域的古气候特征及地质演化历史;对柴达木盆地类火星倒转河道的研究提出了脊状地貌新的成因模式。相关成果发表于EPSL, JGR, Geomorphology 等期刊,并曾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Science Chin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