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华博士报告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海滨红楼3-218

吴蕴华

    2019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吴蕴华博士来访,作了题为“月球起源的“大碰撞”假说证据  ——以小行星陨石为例”的报告,天体之间的冲击碰撞在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月球起源的解释有一种经典的“大碰撞”假说,认为月球的形成是由于一颗火星大小的原行星撞击地球胚胎,大量物质被抛射出去围绕地球运转,这些物质最终吸积凝聚形成月球。地球由于后期地质作用例如火山活动和板块活动的改造,很难获取早期撞击产物与岩石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碰撞”过程中除了围绕地球运转的物质之外,还有许多碎片向外高速喷射,进入小行星带,产生大量撞击事件。小行星一般由于体积较小,除了形成初期经历短寿期放射性核素衰变引起的热变质作用外,主要地质作用就是冲击碰撞,因此更容易保留早期撞击事件的痕迹,所以我们可以在一部分冲击变质程度较高的陨石中找寻这次碰撞事件的信息。在报告中,我将介绍来小行星来源陨石的岩相结构与地球化学特征,展示我们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拉曼光谱仪、以及离子探针等分析方法限定的陨石来源及母体冲击变质历史信息,并进一步讨论从小行星陨石中获得的“大碰撞”事件的印记。

    吴蕴华博士简介:吴蕴华,2019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天体物理博士学位,2012和2015年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别获地质学(基地班)学士及地质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行星地质与化学。使用岩相学、地球化学、冲击变质与年代学的分析,研究各类陨石的形成过程、源区特征以及母体的热历史。参与了“L群普通球粒陨石母体的冲击变质历史”、“月球陨石的微区原位U-Pb年代学研究:对月壳形成和演化的启示”、和“IAB 复合群铁陨石含碳矿物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等研究课题;承担各类陨石的鉴定与分类工作(涵盖陨石中的绝大部分种类,包括普通球粒陨石、碳质球粒陨石、原始无球粒陨石、灶神星陨石、火星陨石、月球陨石与铁陨石等)。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一作JGR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