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的行星系统:动力学演化——周礼勇
2022年7月14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周礼勇教授为天元太空探索暑期学校作题为《千姿百态的行星系统:动力学演化》的科普讲座。

周礼勇教授首先从太阳系出发,向同学们介绍了太阳系包括太阳本身、行星、彗星等不同尺度天体的信息。他告诉同学们,太阳系内小行星主带、柯伊伯带以及奥尔特云中均存在大量小天体,它们虽然总质量很小,但对理解整个太阳系的演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周礼勇教授还带领同学们认识了近年来人类发现的各种各样的系外行星系统,这些千姿百态的行星系统反映了行星系统演化中的不同过程与不同阶段的特征,有助于人类进一步揭开行星系统动力学演化的奥秘。

为了更好地理解行星系统的演化方式,周礼勇教授首先介绍了恒星的形成过程。诞生于分子云中心的恒星聚集了分子云中绝大部分质量,而离中心较远的气体与尘埃则会聚集成为星子,这些星子便是行星最初的状态。在最初的行星形成之后,这些行星与中心恒星、行星盘、残余星子盘相互作用,各行星之间也相互影响,引起了行星的一系列轨道变化,这便是行星轨道迁移。周礼勇教授详细介绍了行星轨道迁移理论,并向同学们阐述了为什么它较好的解释了太阳系如今的状态。

基于行星轨道迁移和天体力学理论,周礼勇教授将目光重新聚焦回太阳系,用严谨的论述向大家解释太阳系是如何在轨道共振、潮汐演化等现象中一步步变成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
周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的介绍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让同学们在更全面地了解太阳系的同时,激发出解决太空之谜的兴趣。
主讲人介绍

周礼勇,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分会(Inter Division A-F) 组织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天体力学与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研究领域为非线性天体力学、太阳系天体动力学。已发表专著 1 部,SCI 论文 40 余篇,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