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行星科学夏令营圆满结营
2022年7月26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空间与行星科学系举办的暑期夏令营圆满结营,结营仪式上夏令营教师给营员们颁发优秀营员证书,并合影留念。

夏令营结营合影留念
本次夏令营为期4天,有来自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全国知名高校的近40名营员参加。在本次夏令营期间,本系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观摩问天实验舱发射、参观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野外陨石勘查、聆听知名学者讲述学科前沿进展,设计行星宜居性计划等。通过这些活动,营员亲身感受空间与行星科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发掘乐趣与科学的交融点,增加了对本学科的认识,激发了科学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科学情怀。下面珠小火将带大家一起回顾本次夏令营的精彩瞬间,让我们开始这趟奇妙的空间与行星深度体验之旅吧!
22日营员们陆续报道,晚上本系吴晓姝副教授主持了夏令营“破冰活动”,介绍夏令营的基本情况,带领营员们相互认识。

吴晓姝副教授正在主持夏令营“破冰活动”
23日上午,夏令营正式开营,40多名师生在美丽的大气学院海琴二号楼集合出发,前往本次夏令营的第一站——海南文昌。一路上,大家一边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一边听老师们分享空间与行星科学知识,度过了一个充实的旅途。

夏令营全体成员集合出发

崔峻教授在大巴上为营员们做《Space Race 2.0》主题报告
24日下午,夏令营全体成员赴文昌龙楼镇铜鼓岭景区,占据有利位置,近距离观摩问天实验舱发射。伴随着晴朗天气,火箭点火、发射、升空,在程序转弯后飞掠观摩地上空,浑厚的引擎声划破天际。亲身观摩火箭成功发射后,夏令营营员无一不感到心潮澎湃:问天实验舱的“零窗口”成功发射代表着我国空间站技术日趋成熟,也代表着我国航天技术与空间科学发展正势如破竹、蒸蒸日上,这值得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并对每一位奋斗在空间科学事业中的工作者致以敬意!

问天实验舱发射现场
24日晚,夏令营老师带领营员们马不停蹄地前往三亚,参观非相干散射雷达阵,了解我国最前沿的空间天气观测手段。参观现场,营员们无不为壮观的雷达阵所震撼,惊叹于我国的空间技术发展之快。

夏令营营员参观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阵
25日,夏令营继续前往雷州半岛进行陨石实地考察,通过现场科普讲解、搜寻陨石,进一步了解古地磁的研究方法及如何通过古地磁对古气候、古地质等问题进行解答。虽然连续进行户外活动,但全体营员依然坚持完成了全部项目。实际上,空间与行星科学是一门交叉性强、复杂度高的学科,需要严谨的观测与实验,此行正是希望通过远行考察与体验,阐明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吃苦耐劳、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道理。

夏令营营员进行陨石实地考察
26日上午,夏令营为营员们安排多场知名学者讲座,讲座涵盖行星地质、行星大气、行星探测、日地空间、系外行星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行星科学的外延和内涵。讲座结束后,夏令营组织营员们参观由我系教师自主研发的行星科学教学实验基地。参观后,营员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行星科学的沉浸式体验,令人难忘,充满惊喜。

行星科学教学实验基地
26日晚,本次夏令营迎来最终的高潮——行星改造大会。营员分为6组,分别针对一个随机选定的太阳系天体,提出宜居性改造方案,并全程用英语进行口头汇报。本次行星改造大会邀请了本系崔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尧中华研究员担任现场评委,并邀请了香港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张彬铮教授、欧空局Titov研究员、德国马普所Frank研究员以及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李荐扬研究员担任国际评委。行星改造大会上,无穷的想象力与专业知识相碰撞、融合,营员提出的方案立足于理论又令人耳目一新,为夏令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脚踏实地而仰望星空,背靠科学而向往未知。在这一过程中,正是人类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化作手中利刃,为文明的发展辟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本次夏令营除了带领营员对空间与行星科学进行基础了解,还希望引导年轻一代保持好奇心与想象力,并结合理论知识,在空间与行星科学的路上披荆斩棘!


行星改造大会现场
时间过得很快,四天的夏令营结束了,营员们陆续返回,但是他们的行星科学之旅才刚刚开始!最后让我们来一起聆听营员和老师们的心声吧!
大家好,我是中山大学夏令营行星改造项目的评委尧中华。这次同学们的精彩表现,给我的整体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不同的团队在不同的星球上来思考如何把它变得可能宜居,大家都展示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有一个让人惊喜的地方是什么呢?是大家整个团队的合作、凝聚力非常强,表现从容、自信,可以说是展示出了非常高的水平。然后另一个我觉得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么呢?是我们的这次的评委阵容,真的是我很少看到的。即使是在国际上,都很少看到这么强大的阵容,包括了国际金星快车的首席科学家,这是一个非常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阵容。我们的同学们的表现,可以说是彻底征服了这个非常国际化的非常顶级的科学家评委阵容。所以,我觉得同学们展示出了我们的年轻人的水平。我也希望祝愿中山大学的夏令营行星改造项目能够越办越好,能够更多地展示出我们的国际水平,向国际同行来展示我们的想象力,年轻一代的未来潜力,祝愿大家,谢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尧中华
我叫李荐扬,在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从事小行星和彗星相关的科研工作。在这次的暑期学校中,我作为国际评委参与了同学们的结营答辩。在答辩中,我对同学们的科研热情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印象非常深刻。同学们需要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对六个太阳系星体提出宜居性改造方案,使得它们适合人类居住。这需要同学们对目标星体的基本性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并且组成一个完整的答辩材料。所有小组的报告都非常的精彩,同学们展现出了极大的科研潜力。我非常高兴能够在暑期学校中遇见这些对行星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将会是我们国家行星科学科研和技术发展的未来。我很期待有一天能和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同事,共同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李荐扬教授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中山大学第一届行星科学夏令营,我们去海南参观了问天实验舱的发射,去参观了三亚雷达观测台址,还在回来的路上去捡玻璃陨石。嗯,当然最难忘的还是我们小组一起合作,提出金星的宜居性改造方案。我们一起查找资料,一起共想之后人类要怎么样在金星大气层中飘着生活,希望那天真的能够来到。也希望我们行星科学夏令营能够越办越好,中国的新科学能够做大做强,谢谢大家。
——湘潭大学郑凯波
我是本次夏令营的营员,吴泽昕。在本次夏令营中,我不仅看到了火箭发射的震撼场面,同时还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夏令营时光。在本次夏令营中,我和我的组员们在自己研究的课题上进行研究,最后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此过程中,我收获了珍贵的情意,结交了不少朋友,同时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魅力,感受到老师们的真诚和用心。特别是在参观科技展厅的时候,当我得知该科技展厅完全是他们团队自制的时候,我真的是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真诚的用心,然后也是特别的可爱的一群老师们。最后,谢谢夏令营的每一个人,谢谢。
——南开大学吴泽昕
大家好我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的林朗森。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中山大学行星环境与宜居性研究实验室举办的行星科学夏令营。其中的两个重头戏,一个是在海南文昌观礼问天实验舱的发射,另一个是行星环境和宜居性改造项目。随着一声点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速前进,隆隆的助推器轰鸣声和助推器尾部喷发出的耀眼的马赫环预示着我国航天事业的生生不息和行星科学这个学科的不断发展。行星环境改造项目则是给了我一个在科学严谨的框架内任由想象力和创新力驰骋的机会。我从夏令营中意识到团队协作在科研中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夏令营帮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还教会我如何作为一个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协作。夏令营令我受益匪浅,是我永生难忘的经历。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林朗森
夏令营第一站就是直奔太空实验室的火箭发射了,第一次亲眼目睹火箭发射,真的很壮观,有一种参与了航天发射任务的感觉!路途中遇到了不少变故,导致和之前计划不一致,但是PEARL的大家庭每个人都跟小火箭一样,总是能很快的找到解决办法!就跟崔老师说的一样:有没有感觉我们组的人都跟疯子一样,一干起活就不要命了!这次旅程感同身受!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胡慧杰
在夏令营短暂的三天时间中,我看到了许多之前未见的风景:优雅的海上落日、超震撼的火箭发射、壮观的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阵列、文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我的心情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长期坐大巴车的疲惫与劳累,在看到美景的瞬间一扫而空,变为喜悦与激动;因为“改造月球”报告时间太紧导致的焦虑和崩溃,也让最后小组报告第一成为了意外之喜。这次夏令营的经历,用一句诗来说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让我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好任何一件自己想要去完成的事情,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道路上,我也会经常想起这场诗一般的邂逅。
——武汉大学贠晓彤
我们参加了行星科学夏令营,乘坐大巴一路南下,跨过琼州海峡,到了海南文昌,第一次现场观看问天实验舱的发射。有个小细节是,一位外国父亲对他的儿子说,这可能是你这辈子唯一在现场观看火箭发射。我也是!我们还去了三亚看万卫星院士提出建设的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虽然看不懂,但是很为我们国家电离层科学研究的进步感到骄傲。暑期学校的尾声中和团队的小伙伴团结协作一起为“Ceres”代言,同时也见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最后,我要感谢崔老师和晓姝老师及其团队的其他老师,师兄师姐等,这个过程中,你们真的很尽心尽力,特别用心,我们非常感动。崔峻老师并不严峻,亲切和蔼,还有吴老师的幽默负责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们辛苦啦!
——武汉大学杜衡乐
夏令营:纸短情长,短短几天的夏令营,一路上得以领略自然风光,学习了专业知识,参与了实践讨论,还收获了与其他伙伴珍贵的友谊。一路上,各位老师和工作人员悉心照顾大家,让我们倍感温暖。感谢此次与珠海、与中山大学的相遇。文昌参观火箭发射的人海让我深感每个人对于中国航天梦想的支持,也让我理解中国在大国复兴的道路之上的不易。非相干散射雷达阵列,这是汇聚了诸多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之作。雷州半岛的实地教学,让我们亲临陨石活动可能发生过的现场,亲自实践,趣味无穷。此行最大的感悟是“技术的每一点提升,科学的一丁点进步均来之不易”。
——武汉大学龙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