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2023年夏季人才培养研讨会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研讨大气科学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凝练未来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工作方案,6月9日—10日,我院召开2023年夏季人才培养研讨会。

6月9日下午,研讨会于海琴二号B101报告厅召开。世界气象组织官员范红,夏威夷大学气象系终身教授、Rossby奖获得者王斌,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副司长林吉东,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曾琮,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胡永云,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葛觐铭,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漆小萍,中山大学教务部质量处(教材处)处长张雁,中山大学派驻连州乡村建设服务队队长、大富头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旭俊等嘉宾特邀出席。学院领导班子及专任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黎伟标副院长和游顺勇副书记主持。
董文杰院长为会议开幕致辞。他首先代表学院对各位嘉宾的出席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此次人才培养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希望全院教师积极交流研讨、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人才培养进行了详细汇报和充分交流。
世界气象组织官员范红女士从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历史发展、教育培训、战略计划等角度介绍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大气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夏威夷大学气象系终身教授、Rossby奖获得者王斌教授分享了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经验。他指出,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生理论基础教育,扩大学生阅读类型,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自学、辩论的能力。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林吉东副司长以“新时代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需求”为题作报告。他表示,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高校和气象行业协同育人,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广东省气象局曾琮副局长从粤港澳大湾区大气科学人才的需求出发,指出目前气象人才稀缺现状,提出要加强业务单位与高校的交流合作,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独特区位优势,培养高质量优秀青年人才。

中山大学教务部质量处(教材处)张雁处长作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报告。她分享了课程建设的经验,指出要创新教学方法,掌控好课堂教学中的节奏;坚持推进隐性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育人的辐射带动作用。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胡永云教授介绍了北大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师资队伍规模、专业课程设置、毕业生去向等基本情况,并从学校、学院、个人层面分享人才培养经验。他指出,要重视大气科学的数理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以学术热情感染学生科研态度,以学术理念启发学生科研思维。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葛觐铭副院长介绍了兰大大气科学学院的人才培养情况,指出要通过实习实训提升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研团队建设,扩大交流,内培外引,完善多维育人培养体系。

中山大学派驻连州乡村建设服务队队长、大富头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旭俊书记从乡村振兴角度交流了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观点。他表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力争培养拥有新思想、掌握新技术、打开新视野的乡镇干部和新农人。

我院杭建副院长介绍了我院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他指出,大气科学学院学科历史发展悠久,自建院以来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为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他指出,我院人才培养要坚持以质为先,不断夯实导师队伍建设,规范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大思政队伍,形成育人合力。

我院郑慧书记传达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有关精神。郑慧介绍了学院推进落实主题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我院通过读书班、党委理论学习中 心组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灵活运用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好调查研究,以检视整改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随后,郑慧作师德师风警示教育,通报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强调学院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师德师风考核、抓实示范带动,扎实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董文杰院长对上半场研讨会进行总结讲话。他表示,感谢各专家为学院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学院将认真梳理各专业学者提出的宝贵建议,进一步深入思考、 充分研讨,不断改进专业培养方案、创新学科培养体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质量气象人才。

6月10日上午,研讨会在海琴二号A601会议室继续举行。会议由黎伟标副院长主持。
学院督导团队成员樊琦教授通过相关数据表格直观地说明本科教学现状。她指出,老师应端正教学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握教学节奏,丰富教学方法,进一步推进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学院“魅力教师”代表吕建华教授作经验分享。他表示,教学应跳出窠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科研志向;为学生开拓前沿视野,敢于让学生尝试科研挑战。

随后,学院教师分学系进行交流讨论,围绕课程大纲制定、新专业申报与建设、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进行研讨。

分系讨论结束后,气象系简茂球教授、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系周声圳副教授、海洋气象系韦骏教授、空间与行星科学系钟嘉豪副教授汇报研讨情况,在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