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发布人:关天艺

8月5-7日,我院董文杰教授与团队师生在北京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西沙群岛海陆气生相互作用过程及耦合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学术研讨会、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海气耦合模式”研发进展交流会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申报研讨会,会议间隙师生们参观了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并与气候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

本次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锻炼学术交流能力和参与国家科研项目申报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做研究,做到学以致用。

 

研讨会会议现场

 

8月5日下午,董文杰教授与同学们参观了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国家气候中心巢清尘主任、高荣副主任和翟建青研究员对中心进行了介绍,并就气候变化未来研究方向、气候预测预警和人才培养等相关话题与师生们展开了交流。巢清尘主任还向董文杰教授和同学们赠与了国家气候中心编写的《气候变化蓝皮书》,表达了对未来即将成为气象工作者的年轻同学们的殷切期望。

 

参观国家气候中心并与气候中心巢清尘主任、高荣副主任等合影留念

 

国家气候中心高荣副主任和翟建青研究员介绍中心工作并就气象灾害风险相关话题与大家进行讨论

 

国家气候中心巢清尘主任、高荣副主任向同学们介绍“24节气”墙

 

国家气候中心巢清尘主任、高荣副主任向同学们介绍办公室设计所包含的“春夏秋冬”理念

 

参观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并合影留念

 

7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魏华莅临研讨会现场,对海气耦合模式研发进展、相关项目申请材料的可行性及创新性、预期研究成果的应用与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项目申报理清了研究思路,为创新团队顺利开展有关项目申请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许小峰、章国材、巢清尘、魏华等相关领域专家老师莅临指导

 

 

活动剪影 

         

 

部分同学学习心得 

 

从古代的八种天象观测方法,到现代的超算卫星数值预报,

从近代匮乏资料的艰难摸索,到如今海量数据的运筹帷幄,

气象发展史就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研究生,理应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努力汲取更丰富的知识;

作为气象人,定当铭记历史,继往开来,追求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气象学21级博士研究生 李宸昊

 

很荣幸能有机会参观国家气候中心,对国家气候中心的发展和目前的研究业务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其中,中国气象史展馆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先辈们对于我国气象学的奉献精神令我尤为感动,今后要继续努力学习气象知识,为我国气象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气象学21级博士研究生 何静

 

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气象史展馆的参观,让我重新思考了作为大气人的社会责任,毛主席那句“要把天气常常说给老百姓听”的教导,常看常新。大气人自己所学的知识,最终是要服务大众,为人类应对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提供预警与指导,要时刻谨记肩上的责任,刻苦钻研,踏实做事。

——气候变化与环境生态20级博士研究生 王馨悦

 

很荣幸能够参观国家气侯中心和中国气象史展馆。通过实地参观,在气候中心老师的讲解下,让我了解了国家对气候变化科学前沿问题的紧迫需求,学习了我国气象事业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增加了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无论是前辈们的辛勤创业,还是边远地区预报员的勇敢坚守,无不彰显出大气人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崇高情怀,令人动容、催人奋进。

——气象学22级博士研究生 道付海

 

很荣幸能有机会参观国家气候中心和气象史展馆,通过气候中心各位老师的介绍了解到气候中心“24节气”墙和“春夏秋冬”办公室桌椅的设计,都紧密贴合气候变化主题,同时对目前我国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业务发展及防灾减灾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参观中国气象史展馆,回顾了气象发展史,先辈们为气象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敦促我今后更加认真努力,刻苦钻研。

——气象学19级博士研究生 董天云

 

8月5日,我们跟随董老师参观了国家气候气候中心和中国气象史展馆。期间国家气候中心巢清尘主任、高荣副主任和翟建青高工向老师同学们做了介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对气候变化科学有哪些紧迫需求,了解气候变化科学前沿需要回答的问题。

倾听老师们现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科学对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快乐有多么的重要。

——气候资源与大气环境22级博士研究生 杨杰

 

在国家气候中心与气象中心的参观学习,让我认识到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无数气象先驱前赴后继的努力。从涂长望先生奠定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道路,到如今无数顶尖科学家做出国人引以为傲的研究,一代代中国气象人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推动国家气象事业发展为己任,带领我国气象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身为当代气象研究生,肩负国家迈向气象强国的时代重任,定以各位前辈为榜样,积极投身国家气象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1级硕士研究生 梁文钧

 

8月5日,在董老师的带领下,我有幸到北京参加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报研讨会。这次参会经历是提升自身能力的一次很好的机会,更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在参会过程中,我学习了申报项目的具体流程,深刻体会到了科学观点和灵感是从激情讨论中产生的。董老师提出,读文献需要占据研究中70%的时间,这对写文章和知识储备都是及其有益的。徐老师也提出,调研查文献是做研究的基础,几位老师说的金玉良言让我受益匪浅。

除了参加申报会外,我还有幸在巢清尘主任等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气象史展馆,了解了国家气候中心承担着国家级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业务、服务和科研任务。学习了中国气象的开端和发展过程,可谓历经百般困难,体会到气象发展史就是国家发展历程的缩影。

总而言之,这次到北京参会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从实践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在学习中成长!

——气象学22级硕士研究生 李清杨

 

参观国家气象史展馆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涂长望先生。在我国气象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的阶段,涂先生能够果断放弃自己在国外的博士学位毅然回国,对中国的气象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令我感触颇深。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涂先生这样的人,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国家新时代的科学事业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气象学22级硕士研究生 吴一帆

 

无论是近代气象工作者对气象事业的不畏艰险奋勇开拓,还是近年在IPCC工作报告会中国代表团的据理力争,都令我十分钦佩。我为作为一名气象人而自豪,也将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气候变化与环境生态20级博士研究生 王恺曦

 

通过本次参观,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气象工作的重视,明确国家对气候变化科学有哪些紧迫需求,了解气候变化科学前沿需要回答的问题,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