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内外中青年论坛采访实录
科研人,湾区梦
11月24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内外中青年论坛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号楼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的学者参加,其中部分学者接受了我院传媒中心的采访。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周文教授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中山大学,还曾在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担任多年的讲师。周文教授此次论坛报告的主题是登陆台风破坏性研究,她向记者们介绍道,这次学术论坛中许多学者的报告对当下的台风预报是有指导性意义的。譬如李振宁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到的机器学习模型其实已经开始应用于台风预报。周文教授相信,在更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进下,未来台风预报的可靠性将会大幅度地加强。当问及周文教授如何看待这些年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发展时,她感慨道,在她本科期间,大气科学学院还只是一个系,仅有几十名教职工,学生们的课外实践也只有画天气图等活动。几十年过去,大气科学学院从一个系发展为一个完备的学院,教职工数量突飞猛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们也能更多地接触到像这次论坛一样的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科研视野。作为一名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校友,她感到由衷的欣慰。
香港城市大学 周文教授正在接受采访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李振宁博士后研究员今年6月份刚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时隔数月后以交流学者的全新身份再次回到母校,他认为从学生转变为科研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变得更加重大,应当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研究领域当中做出切实贡献。从大一入校时在中山大学东校区大气探测实验室进行天气观测,到对气候模式应用开发的钻研,李振宁研究员一直对大气科学怀抱着赤诚的热爱。“我博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用气候模式模拟在全球变化背景之下,泛南海地区的对流活动发生变化后对全球范围造成的影响。而我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将机器学习模型应用到大气科学,例如气候预估上。此外,区域范围内大气-海浪-海洋耦合模式平台的搭建和应用也是我正在着手开展的方向之一,这三者相互作用对天气、气候预报都有重要影响和意义。”李振宁研究员向记者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科研方向。谈到中大大气科学的学科发展,他表示从自己当年入学时尚未成立大气学院,大气系规模较小,把东校唯一的大气探测实验室当作发展兴趣的宝库,到如今学院成立壮大、师资日益雄厚、宏伟的学院大楼拔地而起,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科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爆炸性发展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 李振宁研究员正在接受采访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团团博士后研究员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气候变化和预测,“自从一年半前从中山大学毕业后,我就经常回来母校进行交流,这次论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她还向记者们分享道,“本科生阶段可以多涉猎,多接触不同的事物,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明确自己未来适合从事的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 张团团研究员正在接受采访
当记者问及来自香港大学的胡曼曼助理教授对中山大学的印象时,她说此前已对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有一定的了解,但这是她第一次到中山大学做学术报告,她认为珠海校区占地面积广阔,校园风景极具特色。胡曼曼助理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多物理场耦合。“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1000米到5000米,虽然我国想要效仿美国在非常规页岩气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当前仍然面临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开展这个方向的研究可谓是迫在眉睫。”此外,胡曼曼助理教授的研究还与地热开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及核废料的地质储藏等工程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谈到科研理想,她说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为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

香港大学 胡曼曼助理教授正在接受采访
会议的最后,记者们还采访了吴欢教授。吴欢教授曾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交流论坛。他坦言,这次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内外中青年论坛为了解大湾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吴欢教授说,在海内外中青年学者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学术论坛交流会的举办显得尤为重要,大气科学学院可以将其做为常态化的学术沙龙活动。这对于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湾区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此外,他认为这种常态化的学术论坛对大气科学学院的人才引进也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大气科学学院不断吸引青年才俊的加入,为学院的蓬勃发展不断添砖加瓦。
在本次论坛中,学者们纷纷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为其他学者后期的科研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参会学者们纷纷表示收益颇丰。相信未来在这些优秀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下,科学家们一定能更好地了解大湾区和世界的气候变化,为大湾区的经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