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南海科考——我院本科学子的首次“出海”之旅
为响应国家号召,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高水平的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中心,建立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地学保障数据库,由我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倡议,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组织下,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以及大气科学学院联合参与的南海科学考察计划2017年夏季航次于今年8月初正式启航。按相关的计划和部署,本航次会对粤港澳地区以南的南海北部地区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立体式的综合科学考察,旨在探索潜在的重大地质灾害、海洋环境变迁、海洋水动力条件、储碳能力和大气污染等重要领域的科学问题。
在这一航次中, 我院本科生陈锟鹏、徐家炜作为本科生代表登上了南海科考船,参与了此次的南海科考。为了解他们在科考中的具体经历,我院传媒中心记者对其中一名成员陈锟鹏同学进行了采访。
记者(下称记):锟鹏师兄,您好! 请问你们从什么途径获悉这次南海科考活动的相关信息呢?
陈锟鹏(下称陈):我们在6月底收到科考活动的报名通知,学院希望这次能有少数本科生参与到南海科考中,借此机会让本科生也了解更多学术科研的前沿问题,同时也将这种独特经历和研究精神渗透到本科生群体。我当时考虑了一个晚上,跟家里人商量后,于第二天中午递交了报名表. 后来,我发现原来有不少同学都报了名,大家对科考都有很大的热情。我们每个人都上交了一份个人陈述,主要是介绍自己的情况,老师们收集好后经过共同的商量,定出了最终的本科生参与本次科考的名单。
记:看来科考计划对于同学们来说都很有吸引力. 据我所知, 本次南海科考活动按照不同的学科领域分了不同的研究小组.请问师兄, 我们学院的本科学生在南海科考船上主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陈:我主要负责单粒气溶胶的采样工作。周声圳老师在出航前对我们进行了技术培训。这项工作首先利用采样仪采集气溶胶颗粒,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初步观测,回来之后再通过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颗粒样品进行具体分析。在船上,除了早上和中午仪器设备的安装,样品采集工作外,我还要同时记录相关的实时数据,如经纬度、样品采集时间、风向风速等其他相关气象参数。在样品采集完成后,我会在甲板下的仪器室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颗粒物进行初步的观测分析,并对其分布及初步形态进行描述性的记录。总体而言,样品的采集和初步分析工作不是很困难,但是需要耐心和细心,而且这种出海进行大气环境研究的经历也很难得。
记:师兄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在科考过程中印象最深的经历吗?
陈: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在晕船的情况下坚持科考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吧。我刚出海的时候就有点晕船,第二天早上采样的时候感觉更甚,刚把采样膜装好就开始有点恶心,虽然做了深呼吸,但还是觉得越来越晕,身体忽然出了很多汗,双手开始发麻。等到仪器采样完毕,我赶紧拿着样品走去仪器室,然而实在顶不住了,就半途跑去厕所吐了,吐完之后去仪器室继续干,总算是完成了工作。我回到房间喝了几口水,然后唱几首歌调整了一下,感觉还不错。后来听明甫师兄说,我采样那几天的海况算是很好的了,上一个航段走远线的时候船更晃。我真的深感科考不易,十分敬佩那些长年进行海上科考的科学家们的毅力和坚持。
记:师兄,你们通过此次南海科考收获了怎样的知识和经验呢?
陈:最大的收获是可以亲身经历大气化学相关的观测和样品采集工作,并了解到不少课上和书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不看见实物、不去亲自操作就没办法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观测和样品采集是进行大气化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能参加这次南海科考也满足了我们的科研心愿。虽然从仪器搬运到船上工作,我们干了不少体力活,比较辛苦也比较单调,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这个过程让我们以后再进行海上观测的科研活动时能更加得心应手。当然,我对观测与采样的工作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急需进一步的学习才能有效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次南海科考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和感悟。学院招募本科生科考人员是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大气学科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一流学科,要走在学术发展的前沿,为社会和人民做贡献;南海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国家目前最关切的战略需求。我们能够参与到这一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是幸运的,所以我们会加倍努力学习,早日承担起这份重任。

陈锟鹏同学在船上进行样品采集的准备工作

徐家炜同学在船上安装仪器

船上设备


碧水蓝天



南海海天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