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

   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是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联合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广州市气象局、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珠海市气象局、珠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佛山市气象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增城区气象局广州市海珠区气象局等单位主要气象、环境探测基地共建的开放实验站。

   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建设可追溯到2004年10月。在国家973项目课题“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立体观测及污染过程” 、国家863项目课题“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模拟、预测技术及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珠江口地区大气边界层精细结构研究”等支持下,2004年10月、2006年7月、2008年10-11月、2013年12月-2014年1月、2014年10-11月中山大学范绍佳团队珠三角地区气象、环保部门合作珠三角开展了多次边界层气象野外观测实验,在珠三角地区逐步建立了野外观测实验基地。2015年10月中山大学整合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中山大学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地球气候与环境系统研究院等学科机构成立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15年12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广州气象局2012年12月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广州气象局签署合作建设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增城实验基地协议基础上,签署了合作建设“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增城基地”协议。2018年6月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广州市气象局、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珠海市气象局佛山市气象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9单位参与共建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目前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观测基地已覆盖粤港澳大湾区,近期将和海南省气象局等合作在西沙群岛建设综合观测基地,远期和广西区气象局等合作广西建设观测基地,建覆盖广东、广西海南包括南海海域)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

   目前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主要野外观测基地有10多个,占地86500平米,长期在站研究技术人员68

  1. 中山大学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增城综合观测试验基地
  2. 中山大学城市气象与环境综合观测试验基地(广州);
  3. 我国第一、世界第二高电视塔――600米广州塔环境气象梯度观测基地(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州市气象局管理);
  4. 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高专用气象塔――356米深圳气象塔环境气象梯度观测基地(深圳市气象局、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管理);
  5. 深圳石岩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深圳市气象局管理);
  6. 广东大气超级站(鹤山)及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管理);
  7. 珠海平沙大气探测基地、东澳岛大气探测基地(珠海市气象局管理);
  8. 珠海市高栏港空气质量监测站和东澳岛空气质量监测站(珠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管理
  9. 佛山龙卷风研究中心三水、南海、佛山新城大气探测基地(佛山市气象局管理);
  10.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城市大气环境观测站(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管理
  11. 海珠城市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广州市海珠区气象局管理

此外,还有中山大学环境气象综合观测车(车载3D气溶胶激光雷达3Km测风激光雷达、拉曼温度廓线激光雷达,可走航和定点探测位于中山大学东校区的天河二号算中心,建设中的6800吨中山大学科考船位于珠海校区的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6万平方米办公楼以及中山大学大气与近地空间综合实验观测基地等设施。

建立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目的是加强共建参与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和组织各参与单位一起开展综合观测实验和数据共享。围绕华南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预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海发展、“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应对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科学问题,合作开展华南区域环境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城市防灾减灾、自然灾害防治、绿色发展等综合研究,发展华南典型下垫面特性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基于全球变化背景下符合华南区域土壤-植被-大气交换、物质输送规律和化学过程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和气候模式,提升华南区域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模拟能力,提高华南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大气环境变化的预测水平。

2

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的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基地分布图

345

中山大学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增城综合观测试验基地 

6

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在董文杰院长等陪同下考察增城基地

78

中山大学城市气象与环境综合观测试验基地(广州)

9

中山大学环境气象综合观测车
(车载3D 可视型激光雷达、多普勒风廓线激光雷达、拉曼温廓线激光雷达)
 

10

2018年12月京津冀大气污染多平台协同加强观测(河北望都)

11

我国第一、世界第二高的电视塔--600米广州塔环境气象梯度探测系统

(4层空气质量、7层气象的梯度自动观测)

12

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高的气象塔-- 356米深圳气象塔的环境气象探测系统
(8层空气质量、13层气象的梯度自动观测 )
 

13

深圳市气象局石岩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

14

广东鹤山大气超级监测站
(我国大陆首个大气监测超级站,2012年正式运行)
 

15

珠海平沙大气探测基地

16

东澳岛珠海气象局和澳门气象局合作气象探测基地

17

珠海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高栏港监测站和东澳岛监测站

18

佛山龙卷风研究中心佛山新城、三水、南海、顺德大气探测基地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城市大气环境观测站(广州员村)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城市大气环境观测站(广州员村)

20

广州市海珠区气象局海珠城市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

中山大学 “中山一号”科考船(6800吨,建设中)

中山大学 “中山一号”科考船(6800吨,建设中)

中山大学大气与近地空间综合实验观测基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建设中)

中山大学大气与近地空间综合实验观测基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建设中) 

23近5年依托野外站承担相关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课题情况

近5年依托野外站承担相关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课题情况

25

       未来将结合中山大学“中山一号”科考船的建设、中山大学大气与近地空间综合实验观测基地建设等,深化与华南地区气象、生态环境部门及港澳地区高校等的合作,建设面向华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的海-陆-空-天基的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

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负责人 

 

站 长:范绍佳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术带头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大气环保咨询专家) 

副站长:区宇波(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王春林(广州市气象局气候和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赵军(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杭建(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助理)

办公室主任:周声圳(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开放实验站参加单位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参加单位

联系人

联系方式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范绍佳

13600045060,eesfsj@mail.sysu.edu.cn

周声圳

13710952752,zhoushzh3@mail.sysu.edu.cn

广东省气象局

冯厚文

13610258481,13610258481@139.com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岳玎利

15018707726,dingliyue@163.com

广州市气象局

王春林

13610213085,444217124@qq.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裴成磊

18002237018,peichenglei@163.com

深圳市气象局

曾庆锋

15712113133,zengqing0419@sina.com

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孙天乐

13632780829,sun198627@163.com

佛山市气象局

吴  蒙

18566404930,wmwumeng@foxmail.com

珠海市气象局

邵应泉

18928032924,375196284@qq.com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陶  

15920559916,taojun@scies.org

珠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张 亮

18476954211,841719192@qq.com

广州市增城区气象局

赵旸旸

13570221597,617865270@qq.com

广州市海珠区气象局

王 刚

15889970366,4412066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