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第四党支部举行暑期红色教育活动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8月10日-15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工第四支部带领部分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前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疑似撞击坑考察和碳酸盐地貌演化的比较行星学研究”野外科考暨主题党日活动。支部成员通过参观十八洞村,深化了对国情、国策和党的政治方针的认识。8月16日,支部全体成员开展线上组织生活,进行理论学习,并交流暑期工作和学习的心得。
从地球到地外:
碳酸盐地貌演化
此次野外科考的主要目标是该区域内的疑似撞击坑、以及典型碳酸盐地区的地貌演化序列。使用比较行星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考察队成员对疑似撞击坑的中心开展了详细调研,仔细的地层对比、岩性观察和构造量测积累了重要原始数据。在烈日酷暑下,考察队员们深入荒野,趟棘拨林,靠近露头采集标本,克服了蛇虫侵袭、新冠感染等干扰。考察队还对复褶皱地区构造特征、碳酸盐溶蚀崩塌过程、溶洞、天坑等多种地貌类型开展了细致的观察。该次考察过程从地球上地貌演化的机理出发,现场探讨了其他天体上相似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为科学研究积累了素材,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一环。


从认识到体会:
科学考察与红色教育相融合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野外考察的行程中,考察队走进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活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活动中,教职工党员、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齐聚一堂,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曾任花垣县双龙镇镇长、人大主席的优秀党员王本建同志为考察队生动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十八洞村的背后故事,深刻解读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与成效。考察队成员们切实感受到扶贫工作的艰辛不容忽视,感悟到扶贫工作的成功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升居住和出行环境,更是关注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离不开众多党员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党员同志们用无私的奉献和责任担当,扶持了当地特色产业,培育了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为民众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机遇和长远的帮助。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实践中的鲜活体现。


从理论到实践:
经验与心得
考察结束后,8月16日,教工第四党支部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召开八月组织生活,会议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新文章、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等内容,并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成员们结合自身在暑期红色教育活动中的经历在会上积极发表感想,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更深层次的认识了党的政策对基层民众生活的促进作用,将在未来学习、工作中坚定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此次活动以“疑似撞击坑考察和碳酸盐地貌演化的比较行星学研究”为题,将科研和党建深度融合,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加深了考察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获得了关于比较行星学的地貌演化的新认识,同时拓展了自身党性修养,更加清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重任。日后,同志们将坚持把红色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科研工作中,争取为科技进步和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