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第十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大气科学学院分论坛暨局校合作交流论坛成功举办
6月10日,中山大学第十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深圳市光明区举行。本届论坛以“凤栖梧桐,才聚湾区”为主题,邀请了来自海内外各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等200余位优秀学者汇聚湾区,聚焦学术热点,共同探讨前沿科技成果,共商粤港澳大湾科技创新与发展。

6月11日上午,中山大学第十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大气科学学院分论坛暨局校合作交流论坛在海琴二号B101报告厅举办。本次分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进行,来自清华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及本校的优秀青年学者共聚大气科学学院,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分论坛还邀请到广东省气象局曾琮副局长、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胡胜所长、广州市气象局胡斯团副局长、深圳市气象局毛夏副局长、珠海市气象局李叶新局长、佛山市气象局陈荣局长、佛山市气象局陈慧娴副局长、惠州市气象局张银河局长、惠州市气象局雷卫延副局长等广东省相关气象部门负责人参加分论坛,并有100余名中山大学师生参会。

董文杰院长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大气科学学院对广东省气象部门长期以来对学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受邀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本届分论坛是大气科学学院第一次开展局校合作与学术报告结合的论坛尝试,旨在局校交流中见发展,人才培养中见融合。希望广东省气象部门与学院能够相互支持,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强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高水平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随后,杭建副院长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院的学科发展规划、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基本情况。他指出,学院学科历史发展悠久,自建院以来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人才队伍活力迸发,科学研究氛围浓厚。他表示,学院文化团结友爱,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打造引才聚才平台,将为青年学者实现学术抱负和事业梦想保驾护航。

广东省气象局曾琮副局长以《广东气象发展愿景》为题,围绕广东省气象部门概况、现代业务建设现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直属单位情况等向与会人员作详细介绍。他在介绍中指出,广东省气象部门建立了全国先进的陆地立体综合气象监测网,基本构建“云+端”一体化数据业务体系,稳步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联合建设智慧气象平台,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他表示,广东省气象部门将立足监测精密、着力预报精准、聚焦服务精细,对标世界先进,打造一流气象创新高地,并表达了对优秀青年学者共建气象事业的殷切期盼。

本次分论坛的学术报告会上半场由杭建副院长主持,休斯顿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周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后范汉杰、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博士后许光朗先后作学术报告。随后茶歇间隙,参会领导与学者进行热烈的交流互动。学术报告会下半场由覃章才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博士后李钊、中山大学博士黄芷君、中山大学博士陈冠文、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秦超先后进行学术报告。现场反响热烈,与会人员纷纷就相关学术问题与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报告结束后,广东气象部门领导以及学院教师分别对本次论坛发表感想,并盛情邀请各路优秀学者人才加盟,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同时与会专家也对青年学者进行报告评议与评奖,休斯顿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周珊、清华大学博士后李钊、中山大学博士生陈冠文获得本次论坛优秀学术报告奖,由曾琮副局长为三人颁奖并致以祝贺。


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创办于2015年,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大气科学学院分论坛紧跟学校步伐,集聚了一大批矢志爱国奉献的青年英才与中大结缘。而本届分论坛首次创新论坛引才机制、采用局校联合举办新形式,不但增进了青年学者们对中山大学及大气科学学院的了解与认同,而且增强了气象局与中山大学的局校科研合作潜力,并增加中山大学博士后等科研系列、本硕博学生对气象局业务部门的了解,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大气科学学院将持续打造引才聚才平台,不断优化完善人才培育激励政策,吸引海内外英才加入大气科学学院共同建设好祖国气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