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山大学宣讲会顺利举行

发布人:李昱霖

     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以下简称IPCC AR6)宣讲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二号讲学厅举行。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居辉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主任黄磊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张永香、广东省气象局监测网络处谢青林副处长出席会议。宣讲会由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主持。

董文杰教授致辞

       董文杰首先对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他表示,IPCC AR6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最权威的综合性报告,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具有重要意义,是进一步推进气候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基础。他强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和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共同应对。他希望我院学子培养国际视野,关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领域前沿的科学研究,勇于投入,潜心钻研,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大力量。

袁家双研究员作报告

       袁佳双以“IPCC影响力与中国贡献”为题作报告,分别介绍了IPCC的基本构成、影响以及中国贡献。她强调,国际谈判与磋商焦点越来越依据IPCC报告结论,IPCC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科学导向。中国是最早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倡议者、贡献者和实践者,深度参与历届建章立制,担任关键职务,为科技研发提供保障支撑。她表示,中国科学家将继续做好IPCC中国事务,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为保障国家气候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成里京研究员作报告

      成里京以“气候变化前所未有——WGI评估结论解读”为题介绍了IPCC AR6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主要结论。他以第一工作组回答的三个问题“气候变化怎么变”“气候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气候会在未来发生什么变化”引入,指出20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温度急剧增暖,地球系统处于能量不平衡状态,气候变化在地球各个圈层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范围广、速度快、不断加剧的变化;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排放温室气体引发全球变暖是毋庸置疑的。控制全球变暖的幅度,需要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同时控制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实施碳中和行动,这也是中国努力实现的目标。

居辉教授作报告

         居辉作题为“气候风险日益加剧——WGII评估结论解读”的主题报告。她介绍了IPCC AR6的核心概念,指出气候变化风险比以往的评估更严重,气候变化正给人类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和人类生计健康正在受到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温度事件、降水变率和干旱等复合灾害的影响。她强调,气候变化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应该加强适应措施的可行性和成效评估,培育具有气候恢复能力的发展途径,并在适应中纳入社会经济要素考量,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更好地推动人类应对未来气候变化。

黄磊研究院作报告

       黄磊在以“气候行动迫在眉睫——WGIII评估结论解读”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实现净零排放,控制温升目标,需要全行业深度减排。他强调,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的行动刻不容缓,要在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的背景下设计和实施气候变化减缓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被接受、更持久和更有效。 

张永香研究院作报告

         张永香作“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实现”的综合报告评估结论解读。她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将情景与路径的不确定性以及情景与路径里假设的不完全性都重新考虑到,从政府代表的角度将报告内容平衡地进行表述。纵观整个中国报告,其特点一是强调了区域的差异,包括气候状态、气候影响、对气候变化贡献的差异以及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能力差异;二是强调了协同发展。她强调,未来气候变化既会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但可能弊大于利,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后者,因为气候变化可能会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同时会加大区域差异性,我国要继续严守碳中和目标,坚持公平、包容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相协同。

        最后,参会嘉宾与在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一一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应对政策前景,以及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呼吁大气科研工作者要不忘初心、实事求是,饱含爱国情怀,客观公正地发表研究结果,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投身气候变化治理,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