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钻研心寂静,苍生忧乐血沸腾——曾庆存院士主讲“科学家精神”专题讲座

发布人:李昱霖

       为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引导学院师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科研信念和科研意识,激励学院师生勇攀科研高峰,形成崇尚创新、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4月16日,我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学院士、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在海琴二号楼B102讲学厅开展“科学家精神”专题讲座。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永久教授,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大气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郑慧老师,大气科学学院校友、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曾子祥,大气科学学院部分老师、本硕博各年级学生以及珠海校区部分相关院系学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董文杰院长代表学院对曾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分享了曾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授课时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董院长指出,学院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符合祖国建设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希望同学们通过曾院士的讲座能够更好领悟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发展大气学科与气象事业的使命。

董文杰院长开场介绍

        接着,大家观看曾庆存院士的访谈视频。视频来源于2022年4月1日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鲁健访谈》节目。从195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而后服从国家需要转到气象专业;到上世纪70年代留苏回国后又一次服从安排,接手中国气象卫星研制工作;再到世纪之交进入新的领域,开始研究世界气候变化,参与发起地球系统模拟装置”寰“。曾庆存院士见证了中国天气预报事业从无到有,从能预报到准确预报、再到服务全球的发展历程。他人生中的三次重要抉择,与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曾庆存院士一生的选择始终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相连。他说道:“中国的科学家是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于科学,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从首创”半隐式微分法“、到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的研究问世,他始终致力于中国乃至世界气象业的蓬勃发展。

观看曾院士访谈视频

         即使年事已高,热血精神犹在,曾先生坚持全程站立为同学们开讲。他从自己曾经的赋诗“科学钻研心寂静,苍生忧乐血沸腾”谈起,讲述接触科研工作的历程,谈到自己自小家庭困难,在恩师帮助下才得以继续深造,因而总是从祖国需要、人民需要的角度从事科学研究,努力为祖国创造更多的价值。曾先生语重心长地指出,祖国日益强盛,也比以往更需要人才,他嘱咐师生们要心无旁骛做科研,为国为民为科学做贡献。“寄语中华好儿女,要攻科技更精尖”,他激励师生们要胸怀祖国、矢志创新,期望青年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长更远。

曾院士讲话

        随后,曾院士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耐心详细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疑问与困惑。曾院士教诲同学们,要打好数理基础,拓宽视野;要勇于挑战气象领域新的难题,结合学科特色用好科研工具;要在气象领域深刻钻研,敢于承认未知的地方,边学边做;要为国家排忧解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互动交流环节

        戴永久院士对讲座进行总结。戴院士首先表达了对曾先生的敬意,他表示从曾先生的身上看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师生敬佩和学习。他提醒同学们要做好研究一定要汲取榜样的力量,坚持不懈,静心钻研,要有专业的态度和精神。鼓励同学们多与老师交流探讨,从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获得对前沿科学问题的启发,用心感受前辈们的科学家精神。希望学院师生能够共同努力,使气象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戴永久院士作讲座总结

       1985届校友曾子祥听完曾院士的讲座和问答,感触良多,现场献诗“又一漠阳江上麟,玉沙耕读少清贫。长空万里千千数,笑傲风云大气人”,表达对曾院士的敬佩与祝福。

校友曾子祥献诗

      最后,董文杰院长、郑慧书记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向曾院士赠送纪念品并表示感谢。合影留念

向曾院士赠送纪念品
合影留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本次“科学家精神”主题讲座旨在激励和引导我院师生敢于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及科研道路注入新动能。讲座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不负曾院士的嘱托,心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部分参会学生感想:

       风霜雨雪总关情,曾庆存院士为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在高光之外的日日夜夜,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深奥原理和令人望而却步的寂寞坚守。曾院士的伟大科学精神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底气所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他曾以诗寄语当代青年“继往开来兮中华学子,发扬我炎黄德智兮,永据科技之先河!”,他将一生奉献于气象事业,如今依旧奋战在科研一线,我们也定当不负曾院士期望,矢志不渝,勇于攀登大气科学的高峰。

                                                                                                      ——2020级本科生程子璇

        曾院士年近九轶,依然精神矍铄,那是坚定的信念在闪耀。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气象事业,开荒拓野、创新争先。我们青年学生,要从中汲取前行伟力,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刻苦钻研、集智攻关、求真求实、成就自己的梦想,成为国之栋梁!

                                                                                                     ——2019级本科生瞿磊

         曾先生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先生筚路蓝缕砥砺深耕的一生,我由衷对他心感敬佩,科学家精神不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词语,它是融入到了先生生活当中的一种习惯一种态度。很有幸向老先生请教问题,他教导我们在求学阶段一定要潜心学习,做事一定要端正态度,脚踏实地,勇于担当。老先生也鼓励我们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2022级硕士生李宗烨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曾院士问出了萦绕在我心中许久的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中国的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应该走向何方?曾院士的回答非常接地气,他强调了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模式应该优先考虑短期预报,特别是对于极端灾害天气事件的预报。其次,模式的发展应该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丰富、有效的气象指导。曾院士的回答为中国的地球系统模式学者们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展现了他心系祖国、心系人民,一生为国家气象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精神,正是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令人心向往之。

                                                                                                     ——2022级博士生郑铎帆

        从曾院士进入会场看到他的一瞬间,就能理解他“科学钻研心寂静,苍生忧乐血沸腾”的科学家精神。白发苍苍,我们看到的是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祖国,献给了气象事业;年事已高,却还能保持心中寂静,潜心钻研科学,让人倍感敬佩。曾院士说祖国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嘱咐我们要心无旁骛做科研,为国为民为科学做贡献,我们也定当不负他的期望,追求真理、矢志创新、勇攀高峰,和学院共同努力,努力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长远,共同推动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提升话语权。

                                                                                                     ——2021级本科生沈雯雯

        曾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他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真正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十分令人倾佩。有志科研的青年人们需要不断学习科学家精神,用宽广的胸怀和大爱为国家的基础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级本科生张曦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