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船-机”磨合良好!“中山大学”号科考船科考设备海试验收航次第一航段回顾
2022年6月6日,“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回到母港烽火海洋码头,历时27天的科考设备海试验收航次第一航段圆满收官(图1)。

图1 “中山大学”号科考船科考设备海试验收航次第一航段参航人员
本航次由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考察中心组织实施,大气科学学院戴永久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海洋科学学院苏明教授担任执行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号科考船5月13日离港出发,总计航程2380海里、航时27天,是科考船入列后的首个长航次。
本航次主要开展三类设备(操控支撑系统、取样设备和走航观测设备)的海上测试与验收(图2),具体包括7套不同类型绞车、CTD收放系统、A架收放系统、可视化抓斗取样器、可视化箱式取样器、可视化多管取样器、深海岩芯钻机、长柱状重力活塞取样器、CTD温盐深仪、大体积抽滤设备、浮游生物多联网、重力仪、走航多参数剖面测量系统(MVP)和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等。

图2 海试设备
本航次的亮点工作之一是长柱状重力活塞取样器的两次下放分别成功获取了16.180米和26.285米的超长柱状沉积物(图3),样品获取率分别为80.90%和87.62%。据悉,本次26.285m的长柱状取样长度创下了国内南海长柱状取样作业的新记录!这证明“中山大学”号科考船的先进装备将能够为南海海洋科学探索带来新的突破。

图3 长柱状重力活塞取样器获得两个样品
航次期间,“海上大讲堂”系列科学讲座在“中山大学”号上开展,苏明首席等20余位专家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围绕海洋科考,为参航队员带来了24场别开生面的专业讲座和实操培训。科考队员们积极参与,风浪中的“摇摆课堂”座无虚席,“海上大讲堂”促进了科考队员之间的交流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多学科交叉和海洋科考能力。

图4 《海上大讲堂》科学讲座现场
同时,海洋科学考察中心积极与广州电视台科普栏目合作,邀请不同领域参航专家围绕海洋科考设备及其相关科考作业录制了10堂海洋科普慕课,旨在让更多青年学子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海洋科考的魅力,在青年学生心中种下“探秘深海、筑梦深蓝”的种子,让更多的人认识海洋、关心海洋。

图5 海洋科普网课录制
大气科学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中山大学”号海上航次的党建工作,成立了海试验收航次第一航段临时党支部(图6),在临时党支部的积极组织下,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调研考察时的讲话精神。全船党员深受鼓舞,轮流发表学习心得,纷纷表示要立足本职工作,精心守护“中山大学”号,为本航次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不懈奋斗,为海洋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航次期间,临时党支部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了航次气氛,增强了临时党支部的凝聚力,增进了参航队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参航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本航次已有两人向临时党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临时党支部始终把组织和思想落实贯穿于航次工作,推动建设和谐科考团队,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安全、圆满地完成科考设备验收任务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图6 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
本航次是“中山大学”号入列以来组织实施的首个长时间、远距离和深海航次,从备航依始,学校主管部门和大气科学学院高度重视、细心指导,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以“安全、高效”为航次执行目标,认真部署航次组织工作,全面做好航次保障工作,涉海院系大力支持、积极参航,有力保障了本航次平安、顺利和圆满完成。航次全过程中,科考队员、全体船员和岸基工作组精诚协作,全天候开展科考工作,全面验证了“中山大学”号科考船的科考装备性能优异,实现了科考队员与船员、科考船和船载科考设备之间“人-船-机”完美磨合,为后续科考航次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中山大学”号挺进深海,逐梦海天,更好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