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飓风的登陆方式和衰减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关注度上升,与中低纬度沿海地区灾害性天气息息相关的热带气旋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备受瞩目。Li and Chakraborty(2020)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指出大西洋飓风登陆后的衰减系数在过去数十年呈减慢趋势,并将该趋势归因于同期的海洋表面温度上升,导致大气中的水汽增加,为飓风提供更多的能量原料,从而使其在登陆后衰减系数变慢。因此,他们提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海洋表面温度将持续上升,使飓风的登陆衰减系数继续减慢,飓风登陆的破坏潜力和致灾风险亦将相应增加。然而,这项研究工作的结论有待商榷。
研究成果
近日,我院陈庭辉副教授领导的台风研究团队对上述研究方法和结果提出质疑。陈庭辉等指出上述飓风登陆衰减的趋势对样本提取和数据后处理方式非常敏感,这导致其减慢趋势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相比起海洋表面温度上升,飓风下垫面的海洋水汽供应面积(AO)是影响飓风登陆衰减至关重要的因素,AO与飓风的登陆方式有紧密正相关(图1a,b)。研究表明飓风登陆衰减系数在过去数十年的减慢趋势并不显著,该现象可能是由于非正面登陆的(Non-hard strike)飓风数量未显著增长所致(图1c,d)。此研究对当前飓风登陆衰减气候学机理和预估的理解提出新见解。

图1:飓风的登陆方式和衰减。(a)飓风不同登陆方式的衰减系数(τ)与海洋水汽供应面积(AO)的关系;(b)飓风的5种登陆方式例子;(c)在1967–1992年与1993–2018年之间各飓风登陆方式的τ分布比较;(d)各飓风登陆方式和τ在上述两段时期的空间分布对比,图标越大表示τ越大。
该成果于2022年6月发表在《Nature》上,题目为“Landfalling hurricane track modes and decay”。我院陈庭辉副教授为文章的第一及通信作者,课题组硕士生张凯琳和吴玥分别为第二和第三作者,香港城市大学陈仲良教授为第四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