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杰院长主讲“诺贝尔奖为什么钟情于气候变化科学?”
2021年,中山大学启动实施集中大类培养,一年级本科生在广州南校园学习生活。专业导学公开课以大类实验班为单元,由实验班内各院系共同开设,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走上讲台,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科专业,拓展学科视野,培养专业志趣。
5月22日晚,大气科学学院开设的专业导学公开课“诺贝尔奖为什么钟情于气候变化科学?”于广州校区南校园第三教学楼讲学厅开讲。本次专业导学公开课由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主讲,副院长黎伟标教授主持,2021级大海洋实验班学生和学院部分老师参加了讲座。

黎伟标副院长主持
董文杰院长首先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候变化的重要论述,并分享了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领导人对于气候变化的态度,剖析了气候变化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中的重要性。随后,董院长梳理了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归因问题的认识历程,为同学们呈现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宏大时空背景。

董文杰院长主讲
董文杰院长和同学们详细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责任及减排贡献:历史责任试验通过模拟全排放、仅发达国家排放、仅发展中个国家排放三种碳排放模式,观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中的责任归属,发现发达国家在全球碳排放中占比远超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更大的碳排放责任。基于此,学者们对未来减排模式进行试验,根据发达国家是否减排、发展中国家是否减排做排列组合,测算四种减排模式对碳排放减缓的效果,发现发达国家的减排方案与其碳排放责任并不匹配,发展中国家有权力要求发达国家增加减排力度。董院长强调,“这便是大气科学对于人类发展与存续的实在意义。”
国际贸易带来了碳排放转移的问题,董文杰院长和同学们分享道,2004年国际贸易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3%。而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把9.4%的碳排放责任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实验研究发现,京都议定书中由于未对排放转移考虑,从全球角度上削弱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将技术创新、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行了从积极活动到自然系统再到经济活动的闭环研究,用定量描述经济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将气候变化纳入长期宏观经济分析中。

同学们认真听讲
董文杰院长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大气科学学科的最新研发进展和应用。曾经有学者利用EMRICES和地球系统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需要为此决定多付出50年的二氧化碳减排方面的努力;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有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减排。同时,大气科学研究对于外交工作也有重大的意义。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了真锅淑郎、克劳斯·哈塞尔和乔治·帕里西,他们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变化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最后,董文杰院长启发同学们共同思考:昨日“气候”是否可以重现?气候变化是否可逆?目前研究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经研究发现,地球的气温、海洋热容量、海水位温、海平面变化等都会有一定时间尺度的滞后。因此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时不我待,而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需求,足见气候变化科学目前仍有极大的研究和应用空间。“鸿鹄高飞,志在千里,羽翼一就,横绝四海”,董文杰院长用这句话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气候变化研究,在广袤无垠的科学田野中放飞青春梦想。
讲座结束后,现场的同学们感受到了大气科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并深受启发,积极提出了有关国内高校的大气科学学科建设、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学科发展水平差异等方面的疑问与思考,董文杰院长肯定了同学们求学向学的积极态度,并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和回应,现场气氛热烈、融洽,同学们都乐在其中,收获颇丰。

同学现场提问

董文杰院长回答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