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领衔,大气科学学院狠抓大类集中培养本科教学

发布人:关天艺

在教学进行到半个学期之际,在戴永久院士的倡导下、学院院长和书记的重视下,11月11日下午,大气科学学院在海琴2号召开了大类培养教学研讨会,旨在总结半个学期以来,大类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研讨下一步怎样进一步提升大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戴永久院士、董文杰院长、郑慧书记、教务部黄林冲处长、《地球科学概论上》(上)和《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大类课程主讲教师、学院本科教育与学位委员会成员、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以及其他相关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黎伟标副院长主持。

研讨会现场

 

戴永久院士领衔参与学院所承担的2门大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他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地球科学概论》教学状况,分享国内外关于该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戴院士强调,大类课程的特点是需要有强大的教学团队,学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在课程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共同参与大类课程的教学各个环节,群策群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戴院士提出了几点对任课教师的建议:注重课堂纪律,形成良好学风;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其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注意反馈问题,同时与学院和学校进行沟通解决。

戴永久院士发言

 

董文杰院长发言指出,为了把学院承担的大类课程上好,需要把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红利转化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大气学院集团作战的优势,开好大类培养本科课程教学的头。他还强调,大气科学的源头创新,要从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抓起,只有在本科阶段打牢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将来的发展潜力才会更大,才有可能为国家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

董文杰院长发言

 

随后,陈桂兴老师介绍《地球系统科学概论》(上)教学情况。从今年6月份开始,学院就成立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董文杰院长担任该课程总负责人,由陈桂兴担任该课程实施负责人,教学团队由院士、教授等11位老师组成。从6月份开始了集体备课工作,在教学准备工作上,团队内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对此课程的领域最新进展进行解读、制作课件、研读教材,一直持续了整个暑假,最终形成了统一的PPT以及统一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措施。针对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陈桂兴老师指出需要各位主讲教师要注意思路的连续性,强调系统内各部分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课程内容设计注重传递物理信息、阐明其中的物理机制;同时对课程进行了一些调整,精简、新增或扩展了一些内容;考虑其入门课程的特性,在课堂上做到讲课通俗易懂,同时加强课堂和课后习题的设置。

陈桂兴老师介绍教学情况

 

紧接着学院年轻的魏楠副教授介绍《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教学情况。该课程由戴永杰院士担任课程负责人,魏楠副教授负责集体备课的具体组织工作,成立了由戴院士领衔、12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从6月份开始集体备课,一直持续了整个暑假,期间,几乎每周都召开在线或线下研讨会,公共商讨备课的各种具体事宜,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教案和PPT。该课程采用分阶段分教学组在机房授课的模式进行教学,三个教学阶段对应三组教师,每组教师根据各自阶段负责的主要内容进行分工备课、集体讨论,使全部内容达成组内统一,最终呈现在课堂上,尽做到可能消除班级之间授课内容的差异性,保证学生学习和考核的公平性。同时本课程注重过程考核,还搭建了课程资源分享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目前学生上半学期的学习反馈,也对教学组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老师们在讲课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接受能力,强化重点,对知识点进行再梳理,同时多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魏楠老师介绍《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教学情况

 

在介绍完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后,樊琦老师和袁华老师分享了他们在大类课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樊琦老师表示,十分感谢教学团队的通力合作,在参与大类培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她也学习到了很多。大类教学工作注重知识广度的延伸,在注重知识点教学的同时,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收到教学督导和学生们对课程的正向反馈的同时,也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在下半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改善。袁华老师则表示,开展大类教学的过程中,整个课程的教师团队集体备课,不仅保证了备课时间的充足,也使课件质量得到提升;多位老师同步备课,解决问题更具效率;备课过程中,老师们对一些模糊的概念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有助于教师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课程的权威性。未来也会考虑到同学们的基础差异,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同学们对计算机学习的适应过程,进一步优化讲课效率。

樊琦老师分享教学心得

袁华老师分享教学心得

 

接下来,伊炳祺老师进行大类课程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和分析。总体来看,同学们对教学效果满意程度较高,但是也反馈了一些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最为普遍的是同学们认为内容较多,希望能突出对重难点的讲解。具体来说,《地球系统科学概论》(上)一课,在内容广泛的同时也较具概括性,在理解上较为抽象,需要深入讲解;而对于《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同学们表示需要加入更多的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投入应用,以加深对其的理解。同时,同学们希望课堂上可以适当加入更多视频素材或交流讨论环节,促进课堂氛围,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伊炳祺老师进行大类课程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和分析

 

进入交流讨论环节,老师们积极发表自己对大类培养教学的意见的建议,研讨下一步如何改进和提高。吕建华老师表示计算机课程需要学校开放更多的资源帮助,地球系统学科可以自主编写教材,突出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作出的贡献;简茂球老师肯定了两门课程老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建议老师们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从学生角度出发构建知识框架,更有助于他们学习和理解,计算机实操可多用本学科的例子,调动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张团团老师指出学生反馈情况与在课堂上观察到的学生状态差异较大,老师更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教学做更为充分的准备。

郑慧书记也谈了自己对学院大类培养相关教学工作的的感想,她认为,学院良好的氛围是大类培养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的有利因素之一,老师们在大类培养的教学中都十分认真,全情投入,让她觉得感动,希望今后老师们继续加油,把大类培养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会议最后,教务部黄林冲处长讲话。他表示学校教务部十分重要大类培养的课程教学环节,关于大类培养的教学研讨会,他会优先参与。他对大气科学学院大类课程教学工作表示了肯定,指出大气科学有全院向教、关爱学生的氛围,对于本科生人才培养高度重视,院士领衔、院长和书记参与,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优秀典范。同时也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希望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进一步提升大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务部黄林冲处长讲话

 

至此,本次大类培养教学研讨会圆满结束。本次会议对学院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大类培养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将积极采纳研讨会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全面总结分析,认真谋划教学管理和培养模式,为推动大类培养教育教学工作发展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