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暨2020年度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人:利佳瑶

2021年3月22–24日,“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暨2020年度学术会议在广东省珠海市顺利召开。会议由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联合主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团队、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泛南海海洋–大气–陆地相互作用及重大灾害预测预警研究”项目组、中国气象局广州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协办。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中山大学戴永久院士、董文杰教授、杨崧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春在研究员、暨南大学王雪梅教授、广东省气象局梁建茵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姚才巡视员、及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万齐林研究员等专家及50余位学者、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伊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董文杰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及同仁表示了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术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目的。其后,杨崧教授做实验室2020年度报告,他介绍了实验室的概况和科研项目情况,总结2020年度实验室取得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的大量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杨崧教授做实验室2020年度报告

 

随后,樊琦教授就生态环境的观测、模式和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报告,强调了遥感和卫星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吴欢教授汇报了洪涝灾害监测和预报研究的进展,突出了科研成果转换成业务应用,并提出从全球到局地的研究思路。

 

在听取实验室工作报告及研究进展后,与会专家提出了宝贵建议。曾庆存院士指出,团队研究要‘拧成一股绳’,‘上下一盘棋’,不提倡竞争,但要竞赛,不同成员的研究都是好的,但要相互补充,相互帮助,更要聚焦国家及地区的实际需求,着力成果转化,解决实际问题。

与会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会上,共计13个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为与会人员献上了一场学术盛宴。中山大学王东海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基于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的模型,其生成的大气分析数据集在青藏高原和南海都精确地再现野外观测的特征,符合大气物理规律;陈桂兴教授探讨了华南地区季风气流如何影响海岸对流的日变化,强调地形在影响中的重要性;杭建教授着眼于城市微气象,强调室内外通风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春在研究员围绕2020年中国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展开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着眼于三大洋相互作用的角度考虑中国气候的响应。

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学术报告

 

曾庆存院士的报告把本次会议推向了高潮。他阐述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的研究工作及目的,展示了多个例子及分享了研究的经验体会。

曾庆存院士做报告

 

本次会议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在听取每个报告后,参会专家学者积极提问发言,报告人悉心回应,使该次会议在热烈的会场气氛中圆满落下了帷幕。时值2021年世界气象日,本次会议恰恰印证了全球气象人为积极探寻自然规律、利用各类资源、守护宜人的天气和气候所做出的孜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