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志研思勇攀登,诲人不倦化春雨——周声圳副教授专访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一部分物质不仅可能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还会改变地球的环境气候。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比如能见度下降,大气细颗粒物浓度上升,光化学烟雾污染等。因此,了解大气化学成分和反应机制,精准预测大气如何随人类活动而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声圳副教授作为众多大气化学科研工作者的一员,深耕于大气化学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大气化学成分的形成、传输机制和大气污染成因,同时通过教书育人,启蒙年轻一代的大气化学之路。

超标排放导致大气污染
一、科研之路
(一)潜心笃志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周老师了解到环境产业是“朝阳产业”,于是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就读期间,通过潜心学习、与老师的交流和参加学术报告,周老师对学科的了解不断加深,并逐渐萌发了在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专业深造的想法。
本科毕业后,周老师到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环境化学家王文兴院士。周老师表示,王先生十分注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以及广阔的交流平台。对此,周老师十分感谢王先生对他学术生涯的启蒙,并将王先生作为自己人生的楷模,学习其认真负责、勤奋拼搏的精神,并践行于自身的工作生活中。
研究生在读期间,周老师还在香港理工大学王韬讲座教授研究组进行研究和培养。王老师是国际大气化学领域十分活跃和知名的科学家,他让周老师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静心科研,并且引导周老师培养国际视野。
受导师王先生和王韬老师的影响,周老师在毕业后也走上了科研之路。
(二)砥志研思
对于科研,周老师一直牢记导师的教诲,“要选好目标,确定方向,不懈追求,不能见异思迁”。周老师的研究领域大气化学和大气气溶胶化学,围绕着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如何定量识别、大气气溶胶形成的关键化学机制是什么和霾污染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是什么等科学问题,逐渐构建自己科研的版图。


清洁天和霾污染的对比
近年来,周老师及其团队开展了基于高山/高塔的大气污染物垂直廓线观测和模拟研究。与大部分的地面观测不同,周老师利用广州塔进行了气溶胶垂直方向采样布点,研究了城市边界层内气溶胶颗粒的垂直分布和粒径分布特征;揭示了不利气象条件(如逆温等),以及云雾过程液相反应和非均相反应是导致珠三角地区秋冬季气溶胶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机制等。这些研究作为代表性研究成果,与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共同获得了2018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2020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周老师在广州塔不同高度进行气溶胶垂直方向采样
除此之外,周老师还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比如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这些主持项目的经历不仅让他提高了自我的能力,获得了前沿的知识和同行的认可,更是为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提升科研的社会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以来周老师专注于大气环境研究,深耕细作,以求对环境保护有所贡献。当前,缓解大气污染的问题任重而道远,正需要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共同合作。周老师认为,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除了有学术追求外,还应具有一份社会责任感。
二、育人历程
(一)潜心育人
周老师目前和其他老师共同承担《大气化学》和《普通化学》的本科教学任务。在教材的编选上,周老师投入了大量时间,阅读国内外十多本经典化学教材,并结合大气科学的特点,精心编排了相关课程内容。此外,周老师还虚心地向各位名师学习授课之道,常去学校组织的本科教学观摩课听讲学习。授课之前,周老师还会再次认真研读课程中的每一个重点、难点,亲手写好每一份讲义。
疫情期间,大学课程主要采用网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和其他老师一样,周老师对此也是经验不足。为此,他积极听取同学们提出的课堂建议、开展课堂效果的问卷调查,并以此不断改善网课授课方式。
通过对同学们薄弱的知识点多次巩固强化,周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印象深刻的网络学习体验。一位学生说道:“周老师上课注重课程前后知识点的衔接,课堂生动有趣,让我们受益匪浅。”
(二)心系桃李
除了日常授课,周声圳副教授作为2017级英才班班主任之一,针对学生思想品德、专业思想与学习等方面进行重点辅导。目前为止,已开展多项有益于学生的工作。
为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周老师将学生们的成绩单进行整理与汇总,跟进同学们各阶段的学习情况,并开展了课程调研,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了解升学深造的相关情况,周老师组织了班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分享夏令营、保研经验等,为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提供参考与借鉴,以便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此外,在学术和科研指导方面,周老师更是亲力亲为,他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研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化学分析一起设备的培训

周老师还会每月开展一次小组会和研究性学习进展组会,让同学们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及时跟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以便给出建议,帮助学生不断调整与改进,做出更好的学业规划。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周老师还带领同学们到监测站参观实习,让他们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培养学生们进一步升学深造的兴趣。
在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工作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例如,班级部分学生成绩进步显著,绩点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所指导的学生开展的研究性项目获得中山大学2019实验室开放基金立项项目;班级内有三名学生成功通过拔尖学生辅导中心的选拔,入围学院大气拔尖班;班内绝大数的同学有强烈的升学愿望等等。
砥志研思勇攀登,诲人不倦化春雨。周老师在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不惧困难,探寻一个又一个大气之谜;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充分发挥在价值塑造与专业引领方面的优势,以专业、负责的态度用心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时代大气新人。相信在周老师等一批大气师者们的带领下,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学习方向,不断进取,终有所获。
个人简介

周声圳,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级本科生英才班班主任。2014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研究生期间在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研究方向为大气化学、大气气溶胶化学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等,主要是利用和改进先进的分析监测技术开展大气化学外场观测和实验室模拟研究。目前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参与10余项。曾获2018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7)、2020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8)、第二届“气象出版杯”全国大气科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交流与竞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