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星辰科研路,潜心育人教书途——李坤副教授专访
凝望浩瀚璀璨的星空,人类不仅惊叹于自然之美,对于难以触及的事物,也追求着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空间科学蓬勃发展,对地球电离层、磁层等为代表的地球高层大气研究也走上正轨。与传统大气不同的是,空间天气将我们的视野由地球低层大气放宽至浩瀚宇宙,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目前来看,宇宙空间已成为人类生存的第四环境,研究空间天气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李坤副教授便是致力于空间天气探测与研究的优秀科研工作者之一。初始,李老师因兴趣选择了空间物理,随后一直潜心学习,倾注心血,在行星电离层离子逃逸、磁层-电离层耦合等方面深入研究,为空间物理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李老师也不忘“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职责与使命,扎根教学一线,与学生共探宇宙空间学科的浩瀚与广袤。
让我们跟随李坤老师的步伐,了解他的科研历程和育人之路吧。
结缘空间物理
李老师从小就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童年时他便试图理解各种机械的运作原理。随着知识与年龄的增长,他开始阅读大量与机械相关的专业书籍,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大学期间,李老师发现该专业更偏向工程方面,便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自学理论物理方面的知识,以弥补工程知识的薄弱,由于刻苦钻研及对知识的渴求,一本关于量子力学的书籍由于李老师的长期翻阅被赋予了历久弥新的书香。
到了研究生时期,由于空间物理与理论物理比较接近,李老师便选择了空间物理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空间物理,李老师不断寻求更好地学习和交流平台,分别在中科院空间中心和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然而学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也会“山重水复疑无路”、“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推算公式的过程中,常常一两天也不会有任何进展,但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空间物理的热爱,李老师始终脚踏实地,一往无前,终于在空间物理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回首求学之路,李老师也得到了来自导师和同组的学长学姐许多帮助,在其中一位学长的启发下,他认识到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之后学习、钻研空间天气的过程中,李老师始终秉持着不断突破与创新的原则。

李坤老师在德国哥廷根的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工作
探求天体奥秘
李老师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地球和其他行星的电离层离子逃逸机制,磁层-电离层耦合。电离层中的带电粒子容易受到电场和磁场的作用,逃逸到磁层,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并参与磁层内部等离子体的一些相互作用。电离层和磁层中带电粒子能量参差不一,难以全面地探测到离子的信息。李老师和他的团队目前的研究工作就是运用一种间接的办法获得低能的、不能被直接探测到的离子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更完整地研究地球上电离层离子损失的机制、对地球大气演化长期的影响。除此之外,李老师还在研究一种新办法以探测地球上能够加速离子逃逸的电场,以及相关的检测微小电场的仪器。
李老师来到中大以前,曾在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并获得了 ESA & NSSC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luster and Double Star Missions的奖项。Cluster和Double Star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都是探测日地空间、探测和研究地球空间等离子体边界层结构和动力学过程,以及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触发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进而建立相关物理模型、地球空间环境动态模型和预报方法,为空间活动以及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科学数据和相应对策。该奖项是作为Cluster计划开始后第十五周年的纪念,以颁给对计划有较大贡献的科研人员,而李老师就是这些杰出工作者中的一位。
李老师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青年基金,这是关于参数化研究太阳的能量在注入到地球磁层过程中,是如何引起地球离子逃逸的,并首次定量地对能量转化进行分析;另外一个则是研究火星上的离子逃逸。
科研工作期间,除了相关研究,李老师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拓宽了科研工作的国际视野。在国内外工作时,李老师同来自德国、俄罗斯、比利时、挪威的许多同行建立了合作关系。除了平时的交流讨论之外,他们会合作发表科研论文,一起参加国内外的会议报告,共同为解决科学问题而奋斗。
李老师始终保持着细致严谨的科研风格。他认为,科研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完善人们对研究领域的认识,每得出一个结论前都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加以证实,切忌急于求成。

李坤老师与大气师生们的合影(第一排左数第四位为李坤老师)
心系满园桃李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李老师除了是一名脚踏实地的科研工作者,还是一位爱岗敬业的教育园丁。
在担任已毕业16级的英才班班主任后,李老师再次担任了20级新生英才班的班主任。李老师表示,相对来讲,他的经验比学生丰富,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近距离接触学生,给他们带来学术及生活上的帮助。距离分班已经一个多月,李老师欣慰地表示,在举行第一次班级会议时,他便发现了20级的新生们的许多优秀之处。他所带领的班级学生选择他作为班主任的出发点很统一,都是因为热爱太空。他希望自己能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增加他们对太空的了解。李老师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才班中他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展开会议,以朋友的身份同学生交流,建立起一种教学相长的积极氛围。
在教学方面,李老师认为首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做到课上的有的放矢。疫情期间,由于师生无法像在课堂那样做到面对面交流,李老师便利用自己的时间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微信提出疑惑,他会尽量在第一时间作出答复,以便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除教授基础知识外,他还会查阅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与文献,教授学生更多更有趣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不仅和同学们保持了良好的师生情谊,也使自己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
许多大一新生刚进入大气科学专业不久,对如何学好这门专业并不太了解。对此,李老师认为,新生们首先应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或从事科研,或进入气象局、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工作,然后自我调查或询问老师哪些课程会对自己日后从事的工作有所帮助,接着对其着重学习。除此之外,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所差异,需要尽早适应。李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勇于探索、做规划、“学在中大,追求卓越”,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行科研路,钻坚研微,开拓创新;入教育途,辛苦栽培,助力成才。李老师的大气风范见之于此——他以勤奋热忱开道,习得空间大气之理;以严谨踏实稳进,踏破星辰科研之路;以谦逊助人立足,践行育人传知之道。相信在李坤老师等一批大气师者的教导与指引下,大气学子定能磨练心性,学有所成,不断前进。

李坤老师在海琴2号办公室工作
教师简介
李坤,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曾在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做博士后,并在瑞典空间物理所访问。研究方向为空间物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曾获欧洲空间局-中国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星簇-双星卫星计划杰出贡献奖。目前已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