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风雪极地科考,展热忱教学育人——杨清华教授专访
南北两极,深藏着关乎地球气候与环境变迁的自然密码,作为科研人员,他多次赴极地科考,深入全球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教书育人,一项光荣崇高却又复杂困难的工程,作为一名教师,他以满腔热忱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近期,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学院杨清华教授,聆听了他在极地科考的经历,了解了他的育人心得。
结缘极地
吉格斯曾言:“态度决定成败。”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杨清华教授笑言并非一帆风顺。但凭借积极的态度与对机会的把握,他最终迎来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本科毕业时,杨老师由于发挥失常没有考上研究生,这件事当时对他打击很大。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也让他获得了难得的求职锻炼的机会。杨老师坦言,自己在大学时候的性格非常腼腆与内向,甚至不太敢跟老师说话。而在求职的过程中,他开始主动“推销”自己,到处联系找工作。一天,有个北京的电话打来,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研究室的张主任,问杨老师是否愿意去南极考察。和其他人一样,极地当时对于杨老师来讲充满着未知与好奇,因此没有多想,他便欣然应允。
就这样,杨老师非常幸运地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录取,走上了极地科研之路,并在后来攻读完硕士与博士,自此与大气、海洋和极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清华老师进行极地海冰考察
虽然极地科考环境恶劣艰苦,但第一次的南极越冬考察让杨老师对极地充满了兴趣与热情。在他眼里,极地气候系统非常复杂,不仅有大气、海洋、陆地,还有海冰、冰盖、冰架、冰川、冰山等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而与之相关的研究仍存在许多空白,有很多有趣且具有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极地的神秘与未知,点燃了杨老师对极地的科考热情。
杨老师一共进行过四次极地科学考察。虽然环境凶险艰苦,需面对冬天的极夜,频繁的暴风雪天气,长期远离家人,匮乏的新鲜蔬果等困难,但也正是这些恶劣的条件,才能不断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同时,杨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他在极地考察时的许多趣事,“在南极,你可以经常看到成群的企鹅、拍打着海冰的海豹,而在北极会见到雪白可爱的北极熊。在北极考察时,我们还近距离看到了好奇拨弄极地观测仪器的北极熊,十分可爱。”杨老师认为,极地的荒无人烟亦带来了一份不同于闹市的安静与祥和,在这里他有充足的时间学习阅读,可以专心研究科学考察问题。


北极熊和企鹅(资料照片)
科研进展
目前,杨清华教授团队主要围绕极地海冰和气候变化问题,开展现场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南北两极是地球系统及其变化的关键所在,极地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不可小觑,南极和格陵兰岛冰盖的加速融化也对世界各地的沿海城市构成严重威胁,对此,杨教授团队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海冰厚度是描述海冰热力和动力过程最重要参数之一,但其观测数据尤为稀少,特别是目前仍很难通过卫星获得准确的夏季海冰厚度观测数据。对此,杨教授团队进行了北极海冰厚度资料同化和数值预测的研究。通过该方法,可以计算出比较准确的北极海冰厚度模拟和预测结果。这对海冰和气候研究,以及海冰预测保障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针对南极海冰近40年来先缓变增加、后突变减少的的观测事实,杨教授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开展针对性的数据重构和机理研究。他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能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南极海冰的了解。
谈到科研工作时,杨老师反复提到了国家需求这个词。随着北极海冰的快速减退,北极航道已经提前开通,极地商业航运变得更加频繁,加强极地海冰研究可以为北极商船航行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他表示,“之前的工作经历,让我更清楚地知道国家需求、业务需求,所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也会更接地气,多做些对国家有用、能够落地的成果。”
未来,杨老师希望能够持续深入研究极地海冰和气候,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
教学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杨老师在学院主要教授《海洋科学基础》等课程,并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谈及教学上的心得,杨老师表示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他会通过增加课堂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充分的交流互动使杨老师的课堂氛围非常好,而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也让杨老师感到自豪与欣慰。
除了日常授课,杨老师还担任学院的英才班班主任。他很喜欢与同学们相处,愿意和学生做朋友。在每月的班会和每学期的“一对一”谈话中,有一些学生会敞开心扉和杨老师分享自己的一些困惑,杨老师都会力所能及地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
疫情期间,杨老师还别出心裁地开了两次主题视频班会。在“吐槽”主题班会中,杨老师通过聆听大家的各种“吐槽”,对同学们的近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这场班会也为同学们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平台,更有几位同学在班会上进行了弹琴和编曲的才艺表演,热闹的班会为同学们的宅家生活添了几分欢乐的色彩。
作为研究生导师,杨老师则更重视学生的研究进展。杨老师会给他们选好合适的研究题目,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潜能,锻炼他们自己的自主研究能力。而对于组里参加研究型学习的本科生,杨老师更多强调的是好好学习、打牢基础,在做好这些的同时,如果有更多的精力,可以参与一些科研实践,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
谈及对学生的寄语,杨老师说到,“大气科学是一个很好的专业,在这个专业,你不仅可以学到如何做预报应用,还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还有很多未解的科学问题;你也可以开展许多交叉研究,因为大气与海洋、生态、环境、空间、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军事、社会经济、医学等领域都密切相关。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勇于尝试,尽早找到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并坚持下去。最后,祝大家的人生都能够大气磅礴、气象万千!”
作为极地研究者,杨老师聚焦地球两端,用一串串数据探索极地的奥秘;作为人民教师,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鼓励与中肯的建议,做学生航程中的灯塔。历风雪极地科考,展热忱教学育人,相信在杨清华老师等一批大气师者们的带领下,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学习方向,不断进取,终有所获。
人物简介:杨清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学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硕士、不来梅大学环境物理学博士,曾任职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极地海冰和气候。曾获得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基金青年科学家奖、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全国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参加四次极地科考(两次南极越冬科考、两次北极科考)。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现担任世界气象组织极地预测计划(PPP)科学指导组委员、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JCOMM)海冰专家组委员。

杨清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