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新居南海畔,“琴音”悠扬贺非凡
——大气科学学院顺利进驻海琴2号楼
8月26至28日,大气科学学院顺利搬迁至新办公楼——海琴2号。本次搬迁工作涉及全院180多名教职工及200多名研究生,搬迁范围包括珠海校区海滨红楼办公区1号和3号楼办公用房、珠海校区行政楼5楼办公用房、广州校区南校园地环大楼办公用房及广州校区南校园其他办公用房。
海琴2号
新楼搬迁工作是2020年学校、学院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为做好这项工作,大气科学学院院长、书记牵头组成搬迁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务实可行的搬迁方案与工作指引,并提前以邮件方式发放给全院教职工,帮助教职工清晰把握搬迁进度及程序。同时,为保证搬迁工作的有序进行,学院也制定了系列协调机制及流程安排,如每间办公室指定一位房间负责人,每个楼栋(片区)指定一位楼栋负责人,每个校区设一位总负责人。
提前打包装箱
搬迁运输
为更好地帮助师生顺利搬迁,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行政管理团队于8月20日至22日提前搬迁,率先进驻新院楼,并对现场情况进行勘察和了解,以便对后续的整体搬迁工作进行更全面的考量和布局,对师生搬入新楼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前预判、提前解决,为师生顺利搬迁创造良好的条件。
商讨搬迁细节
为了在搬迁过程中创造舒适的环境、营造温馨氛围,学院提前布置五个搬迁休息点。为了确保教职工在搬迁新大楼中遇到的问题快速解决,学院协调安排服务台和制定服务指南,为师生供电应急、网络应急、门锁钥匙、后勤保洁等服务。
搬迁休息点
海琴2号办公环境
为庆贺新大楼搬迁,1982级气象系校友于8月29日上午返校,向母院捐赠“大气磅礴”景观石,充分表达了校友们对母校、母院的深情厚谊,彰显了大气人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景观石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先生题字,坐落于海琴2号一层东侧草坪处。学院退休老教师罗会邦教授、梁必骐教授、沈如桂教授、梁经萍副教授,学院领导班子、教师代表,以及部分其他年级校友代表出席了捐赠仪式。

学院领导以及82级校友共同为景观石揭幕
此次大气科学学院搬迁入驻“海琴2号”,改变了以往多地分散办公的局面,为推动学院“三大建设”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为学院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引进与培育等工作在空间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有力的支撑。美丽的南海之畔,浪花拍岸之声如琴音悠扬,在这样优美而充满生机的氛围中,大气科学学院定将展翼如扬帆,驶向如大海般遥远而蔚蓝的广阔天空!
学院部分教职工搬迁感言
在“十四五”规划开篇之际,大气科学学院乔迁“海琴”新居。新大楼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进一步落实“三个面向”办学理念、“三个首先想到”的办学标准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支撑,为学院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百年学科发展奠定了大基调、大格局。“大气人”要充分利用好新楼的优越条件,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用实际行动推动学校和学院发展行稳致远,为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戴永久院士
“中山大学”号蛟龙入海,“大气”师生喜迁新楼!进入发展“快车道”的中山大学每天都在创造历史,每天都有新气象、新发展!海琴2号大楼为学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这是学校对大气学科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大气人”寄予厚重的期望。在新大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大气师生必将抓住此次搬迁的重大机遇,努力推动“十四五”规划建设,进一步落实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继续发扬“大气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凝心聚力打造学科人才高地,完成学科发展任务。
——董文杰院长
在大气科学学院成立五年之际,学院整体入驻海琴2号,这是学院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新的办公环境,意味着学院教研环境、办学条件、办学效率进一步提高,这对学院全体师生来说值得庆贺。学院将抓住此次搬迁入驻新大楼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面向”,积极推动“三大建设”,围绕人才培养十二字目标,努力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用“海琴”之音奏响更壮丽的乐章!
——郑慧副书记(主持工作)
大气科学新高地,
海琴二号聚英才。
祝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蓬勃发展、铸就辉煌!
——杨崧教授
我在中大已工作了30多年,有幸见证了中大大气学科的发展。2015年10月中大大气学院的成立,是中大大气学科发展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现已发展到拥有中科院院士等教职员工和专职科研人员170多人。感谢珠海市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今天6万平米世界最大大气学科楼的启用,必将在中大乃至世界大气学科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有这样世界一流的办公环境,相信中大大气学科将会吸引和造就更多的大师,培养出更多、更杰出、引领世界大气科学潮流的人才!
——范绍佳教授
在新学年来临之际,大气科学学院搬进了全新的海琴二号办公楼。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我们将怀着感恩的心,继续乘风破浪,继续仰望天空,做好科研育人的工作,在新的征程创造更大的成绩。
——崔峻教授
大气科学学院整体入驻海琴二号滨海办公楼,标志着学院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快车道,借助中大科考船、南方实验室和天河超算等重大支撑平台,学院研究领域也将逐步从粤港澳、南海拓展到全球海洋与大气,并覆盖两极,在地球系统科学框架下发展海洋-大气-陆地-生态耦合系统的观测、模拟和机理研究,为区域和全球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独特贡献。同时,良好科研支撑条件也将推动学院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参与和发起国际重大科学计划,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气与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高地。
——于卫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