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中山大学深圳论坛大气科学学院分论坛现场专访
——青年才俊,风云学术
12月29日,2019年度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分论坛在珠海校区举行。此次论坛旨在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增进相互合作与信任,加深对中山大学的全面了解,促进优秀学者来我校发展,共同推动中山大学“双一流”建设。
此次分论坛参会学者共14名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兰卡斯特环境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海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参会,共商学科发展、共话事业蓝图。

2019年度中山大学深圳论坛大气科学学院分论坛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我院对参会的青年学者们进行了专访。
上海海洋大学张瑜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洋环流、海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张老师对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发展表示赞叹,同时也表示他与中山大学在学术科研上有着密切的合作。张老师提到,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山大学同多家单位合作的国家重点研发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专项项目,他本人也参与到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当中。“该项目聚焦于北极,国际上有许多模式对北极海冰何时会融化作出预测,但各个模式给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可见北冰洋海冰状况在未来百年里的变化的预测,正是国际上的难点、重点和热点。目前,我们主要是对北极过去百年的环流和海冰的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再对未来进行预测。”当记者感叹项目的难度时,张老师说,“我们有信心能做好的。我们很希望,能通过我们中国人自己做的模式成功做出预测。”

上海海洋大学 张瑜副教授正在接受专访
谈及对中山大学及我院的印象时,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郑菲表达了由衷的赞赏:“听完袁院长关于中大发展的介绍,感到中大这几年发展得很快很好,非常有活力。”关于自身的研究方向,她说道:“从博士毕业至今,我的研究方向一直都是中高纬度气候动力学以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主要是资料诊断、模式模拟还有动力机制分析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如何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我研究方向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短期气候预测寻找新的信号。当然也会关注富有科学价值的问题,比如热带外和热带的气候变化相关过程以及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尤其是中高纬度对季节平均尺度及极端事件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郑菲副研究员正在接受专访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汪凯博士后研究员向记者们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城市气象。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而城市是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汪老师对城市气象研究的初心也是希望能探知气象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设计出好的城市形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同时,汪老师从两方面的联系拓展让记者们更加了解到这个方向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与建筑设计相关。比如说,我们希望把室内温度控制到舒适,而空气其实都是室外流进来,那如果我们可以把室外的气象了解清楚,把室外设计好,进而优化室内设计。另一方面是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如今,大多数人口聚集在城市,而碳排放很大部分源于城市,通过设计好城市形态从而利于减排,这对于减缓全球变暖也是一个重要过程。”随后汪老师提及与大气科学学院杭建教授也有合作交流,并且对杭建教授团队的“巨石阵”城市微气象实验场地表示赞许,汪老师表示期待以后能与大气科学学院有更多的合作交流。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汪凯博士后研究员正在接受专访
主要从事小尺度气象、城市湍流边界层研究的日本京都大学段广东助理教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他目前在小尺度甚至微尺度的城市气象方面的研究,由于小尺度是由中尺度甚至更大尺度的天气系统来驱动,于是他在未来研究中更关注中尺度耦合方面的相关研究。当记者问及段老师回国发展的原由时,段老师表示出国深造是为了开拓视野,在出国之前就已经有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的想法,初心未改。同时,段老师也一直关注着中大的发展,“中山大学在对待学术的态度以及整体科研环境很有前瞻性,这并不是每所高校都能做到”。他表示尤其是中大大气科学学院的发展特别快速,学校非常重视大气科学学科的建设。而在对学院各个方面有更多了解后,他更加期待能加入这个团队。“参加此次2019年度中山大学深圳论坛大气科学学院分论,能够看到大气科学学院如此快速发展以及成果累累,同时也受到学校很大的重视和支持,感到高兴。”段老师最后再次表达了对大气科学学院的喜爱,而记者们也是表达对老师的欢迎和期待。

日本京都大学 段广东助理教授正在接受专访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陈柏桦博士向记者表示:“感觉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发展得很不错,老师间相处的很融洽。也与本科生交流了一下,大家都挺活泼的。”表达了对中山大学的赞赏后,其随后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主要就是中纬度的急流动力学方面的问题。比如从广东吹过的急流,路径可能是曲折的,也有可能是直行的。还有南移或是北移这方面的问题也需要研究。”介绍完毕后,由于其仍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他更多地分享了在其博士阶段科研上的感想。“国外的科研环境自由度相对高一点,导师会让你多尝试不同的研究方向,看看与自己的兴趣契合点在哪里,找到自己的方法思路。若思路上与导师发生分歧,随时可以跟导师讨论研究。“本次论坛集聚了海内外的青年才俊,思想碰撞能够迸溅出灵感的火花,陈博士也从中获得了不少收获:“参加这样的论坛可以了解到国内的同行做的事情,做的方法,兴趣范围在哪里。不同地域的人关注的点也不一样。”

美国哈佛大学 陈柏桦博士正在接受专访
聆听完专家学者们的精彩专访后,让我们对青年学者加盟的关注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2020年号角已吹响,让我们在人才工作上,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期许您的加盟,共同谱写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