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师德,传师情”征文作品展 | 业之基,德为本——浅谈师业背景下的师德发展

发布人:颜佳鑫

       编者按:为推动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展现学院教师优秀的精神风貌,更好地发挥优秀教师的宣传和示范引领作用,学院以“铭师德,传师情”为主题举办征文活动,面向全院师生征稿。活动已于日前顺利结束,全院学生踊跃参赛,学院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3名。优秀作品将于近期在官微、官网陆续推出。今天推出的是庄诺亚同学的《业之基,德为本——浅谈师业背景下的师德发展》。

      师业,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师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从唐人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到今天习近平主席所说的“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师业,无论时代如何更替,都是国之大厦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由古到今,师业师德正像两驾并驾齐驱的马车,滚滚向前,其中或有砥砺坚守,或有与时俱进。

1

 

(一)

         大方面上,师业的内涵不外随时代变迁而变动。

 

         师业,通俗点讲,可以认为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往往是“教育”、“传道受业解惑”一类。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师业是被看做单方向的,方向由老师指向学生。即知识或者说智慧,老师输出,学生接受。然而,笔者认为,师业可认为有三个阶段——教师获取知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为什么要将教师获取知识纳入到师业这样一个教育活动中来呢?实际上,教师对所传授知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教师所接受的知识,同样包括授课方式,表达技巧等教师素养。而以上部分会间接作用于第二阶段的教育活动。对于第三阶段,我们很清楚,教师与学生相处,本就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授课完毕,教师通过学生掌握情况反馈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质疑加深教师对所教授知识的理解等等,即教师的“再教育”。由于“师业”这个词概念本身就比较模糊,以上分类权作个人看法。

 

        在某种意义上,师业的内涵本质决定了它存在的根本位置,那么:为什么需要师业?

 

       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有很多方面。一言以蔽之——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认为能改造世界。改造程度可大可小,而师业则当之无愧属“大者”。束于篇幅,仅从智慧传承角度来看,毛泽东《实践论》中提到:“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在人类智慧的进步中论理认识往往比感性认识更趋于事物的本质,因而论理认识更被认为是文明传承的主要方面。随着人类智慧的积累,论理的认识可以更为复杂深入,这对下一代的理解把握提出更高的要求。师业便是在加速人类智慧的传承,从而使得新人能在更短时间内接收既得智慧,而更多将时间放在开拓人类智慧边界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师业发展与人类进步存在某种正反馈的联系,那么侧面上也证明了人类进步不息,师业发展不止。

 

        由此可见,“师业”横贯古今,三尺讲台包藏大千世界,炳烛之明燃续文明承传。也正是如此,加紧师风师德建设便是在“制度”(凡勃仑:流行的精神态度或流行的生活理论)上为师业添砖加瓦。

 

(二)

        法国桑弗说:“教育必须立足道德和智慧这两大基础之上。”在我看来,师德的德性包含并列的两个含义——道德与智慧。道德自不必说,“德者,本也。”如果教师队伍没有严于律己,德才兼备的自我修养,我们又如何要求新生代在为人处事方面讲求德性呢?而智慧,除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以外,还应表现为其施教的“智慧”。比如教师解析问题时采用的独特的视角与精妙的思维逻辑,无形中深化了学生的见解;在遇到棘手或存在冲突的教学情况时敏捷反应,及时转变矛盾风向不仅能巧妙化解难题,还能树立教师的威信……在师德塑造过程中,唯有将道德和智慧两者并举,最终统一到教育者上,才能达成师德的塑造。

 

        师德是师业的文化建构。如果将师业比作政府,它是基础性的,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而这个政府廉洁抑或腐败,政府内部的效率、风气等等要素是否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那么概括性来说,他们就是师德要关心的“制度”问题。师德建构于师业之上,自然,没有师业谈何师德。师德在精神层面促进师业的进步发展,其中一点便是精神高度本身就能在某种意义上赋予师业一种崇高性,师业的进步也能够反哺师德的延续传承。

 

        具体师德是怎样促进师业发展的呢?实际上,价值风气影响社会发展实际上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引用政治经济学家凡勃仑的观点,制度(流行的精神态度或流行的生活理论),是难以变更的,非常保守的力量。虽然他在《有闲阶级论》中的态度并非褒扬,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得知社会风气一旦形成本身就有着长久流传阻碍被异化的内在支持。上文提及,师德着重在精神层面发挥作用。精神汇聚为一种崇高性,当师德作为一种流行风气在社会蓬勃发展,那么就好像说它在人心里扎下了根——任何企图将它从人心中拔除的异化尝试都将是困难的。这样,这种保守性就时常能表现更长的时效,更大的动力,因而师德对师业的影响是内源的深沉而厚重的力量。所以我们可想而知,一旦我们成功将师德培育为一种社会风气,那么可以估量它的存在也将是容易长久的。

 

        师德,对个人,《礼记》言:“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对于师德高尚的教育者,其弟子大都能高山仰止,未来很可能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对社会,师德蔚然成风,人们自觉尊师重道,一方面促进社会文明,同时“学习型社会”也有利于知识的更新进步。对国家,师风师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当然,必须承认,从侧面来看,社会上许多关于教育的不良风气,同样具有制度方面的保守性。而要根除他们就与异化已形成的师德同样困难。因而,我们在厚植师德精神土壤的同时,更需长期砥砺排除“乌烟瘴气”见缝插针。

 

1

 

(三)

          师风师德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包容了方方面面对为人师的要求——爱国、敬业、奉献、善良、公正……归根究底,它的核心便是一个“德”字。“德”即品德,如上文所说我们将其外延为道德与智慧。它对师风师德建设如树之枝干,属内源精神,而其他如举止端庄、语言规范等等外在要求则如叶片。叶片生于枝干,因枝干的遒劲而繁茂。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许许多多人民教师的身上都看到了这些闪光。中山大学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师风师德建设,有为完善课程体系坚守数十年,孜孜矻矻不知疲倦的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贺竹梅,有坚持“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学生也是老师成长的永恒动力”,为解剖学寂寞坚守三十余年的教授汪华侨,也有无数青年教师勤勤恳恳起早贪黑扎根在教学一线……他们,造就了一批批新时代的拓路者,埋头于社会发展一线,同时鼓励学生从教育人,为教师队伍注入了一股股新鲜血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言,“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师德在代代接续中,薪火相传,福泽后世。

 

       诸多在教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师们,他们的事迹无形中就已构成了师业的这座千层宝塔塔顶。而老子《道德经》中有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师业的塔基、塔身却是保持宝塔坚固,风雨不倒的关键之所在。师风师德建设同样要依赖师业的平民性。教师应用之广自不必提,除了名师的范例作用外,新时代师德传承更多依赖社会庞大的人民教师队伍。唯有他们深会师德之内涵,并自觉践行教师职责,弘扬师德师风,整个社会的师德建设才能保持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师风师德既是中华传统的传承,就不得不考虑它的选择性。新时代,我更愿称之为“新师风师德”。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应当对其中哪些是有永久价值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这个道理对师风师德同样适用。举例而言,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蜡烛成为了教师人格的千年缩影,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与此相反,戒尺曾是古代严师的“看家宝贝”,而今作为体罚工具的戒尺已因不合时宜被扔进阁楼深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华传统文化其中自有姹紫嫣红,但也不乏流于形式、束于时代的次生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师风师德”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应在其基础上生发顺应时代潮流的新风尚。而这对于未来的十年百年,同样具有普适的现实意义。

 

        师风师德建设毕竟是一个社会性的大型文化建设,要注意的问题不胜枚举。大局把握和细节关照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者需“粗中有细”,首先对整个建设过程有系统性的整体规划,再层层落实到细节,细节则要尽可能周全细致。这实际上对大型建设活动都有普遍意义。而由于师风师德建设的文化性质,建设应尽可能采取文化手段,辅之以政治等其他手段,同时有效利用媒体互联网等技术加持……全局的有序是大方向,在此基础上才可保障细枝末节按照心仪的方向生长。

1

 

(四)

        师德之于师业,便如湛蓝的夜空里闪烁的星辰。夜空深邃,因星辰的点缀而精致灿烂。没有师德的师业,对于学生,知识不过量的增减;而有师德的师业,则是人之为人的质的转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