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双向耦合及应用”项目启动会在我校召开
9月5日,由我院牵头,联合北京范师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双向耦合及应用”第一次项目工作会议暨项目启动会在我校南校园召开。我院为本次启动会的主办方。
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国家气象局科技司副司长高云,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梁建茵,中山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王雪华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16位专家,本项目首席科学家、我院院长董文杰教授,各课题负责人以及项目骨干成员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马骏副校长在致辞中向大家介绍了中山大学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概况,他指出,我校今年有多个项目获得了立项,也表示我校将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对前沿学科建设的进一步支持。马骏副校长希望大气科学学院能够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以本次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为契机,依托学校支持的大平台和大团队建设,在本领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云副司长回顾了自2010年以来董文杰教授主持的国家气候变化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她认为,这些研究为我国气候变化的外交谈判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作用;她同时强调,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系统将开展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研究,这也会是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和国家外交谈判亟需的科技支撑,希望本项目能够一如既往地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
梁建茵副局长从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如何有效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角度对本项目作出了评价。他认为本项目能够为当地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他特别希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山大学能借助正在逐步建立的局校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王雪华院长宣读了项目专家组名单,南京大学符淙斌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来自国内外从事地球系统模式、社会经济政策等多个学科方向的12位专家担任项目专家组委员。随后,我校科研院应用研究管理处副处长范瑞泉和财务与国资管理处管理人员刘倩倩分别介绍了该项目的管理和财务制度。
图2 董文杰教授对项目作整体介绍
项目实施方案的讨论环节由符淙斌院士主持。首席科学家董文杰教授首先对项目作了整体介绍,课题负责人再分别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实施方案和预期成果等。与会专家同项目参加人员围绕实施方案、技术路线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提出建议。最后,符淙斌院士对讨论做了总结。他强调,实现地球系统模式和社会经济模型的双向耦合是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项目组已经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科学和技术问题,亟需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们的共同联合攻关。同时,他对将来的研究工作实施、组织、管理及成果产出提出了要求和期望。项目全体研究人员在会议的最后形成共识,大家将围绕“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双向耦合及应用”的科学前沿问题,进一步聚焦项目既定的科学问题,突出重点,抓住模型耦合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借助最新模式的发展、大数据等方法手段的丰富来完善地球系统模式和社会经济模型,实现其双向耦合;在此基础上,再重点开展国家重大战略措施的量化评估工作,为国家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做出贡献。

图3 启动会议全体人员大合影
项目背景介绍
日前,我院院长董文杰教授为项目负责人,以中山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5家研发单位申报的“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双向耦合及应用”项目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经费资助。
全球变化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极度关注相关科学研究进展。2015 年达成的巴黎气候协议指出各方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国际科联发起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也强调全球变化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然而,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直接服务于科学决策的研究成果。因此,亟需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丰富和发展地球系统模式,并实现其与综合评估模型的耦合,推动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服务。作为发展中国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一流的评估模式,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既重要又紧迫。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董教授介绍该项目着力解决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综合评估模型中如何刻画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程度如何?解决两个关键技术:地球系统模式中小尺度人类活动模拟的技术问题;地球系统模式和综合评估模型运行尺度匹配和非同步耦合的技术问题。
该项目分为四个课题,分别为:集成了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改进、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综合评估模型的发展与改进、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双向耦合、基于评估模式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该项目的开展将为国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影响,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本项目在实现地球系统模式和综合评估模型耦合的过程中,将促进地球系统模式和综合评估模型的改进,带动原创性成果的产出,使我国在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耦合模式研究中保持国际一流水平。
董文杰教授个人简介
董文杰,男,1966年生,教授。
1992-1996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天气动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4-1995意大利国家研究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动力World Laboratory Scholarship;2006-2007年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试验室副主任。
现任中山大学大气科学院院长、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珠海区域气候-环境-生态预测预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全球变化亚太研究网络(APN)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国委员会委员,GEWEX中国委员会主席,CLiC&IAC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 AR5主要作者和中国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模式专家组组长。
1999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及导师科研奖,2010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奖,2012年获珠海市一级人才,2015年获珠海市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
近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CMIP5多模式模拟试验的气候变化集合预估和归因分析研究,2010-2014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少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2014-2018
3. 广东省普通高校国家级重大培育项目:地球系统—社会经济双向耦合模式的研发和应用,2014-2016
4. 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地球系统模式中的高效并行算法研究与并行耦合器研制,20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