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范绍佳教授、杭建副教授、黎伟标教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立项
近日,接到学校科研院转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知,我院范绍佳教授申请的重点项目《珠三角西部干季边界层结构变化及其对空气质量影响观测研究(41630422)》、杭建副教授申请的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城市气象学(41622502)》以及黎伟标教授申请的面上项目《南海海洋中尺度涡对局地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影响(41675043)》荣获立项。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已逐步成为我国自然科学研究中层次最高、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二十多年来,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发现、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重点项目背景及介绍:
范绍佳教授近年在中外各大杂志发表文章10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与项目30余项。该项目基于范教授承担的3项国家基金的研究积累,研究如何量化边界层结构变化对大气输送扩散和空气质量的影响。鉴于2015年干季三水、禅城、顺德3地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同步探测发现珠三角西部边界层结构特殊、时空变化大,拟在珠三角西部用5台风廓线雷达、5台激光雷达、2台微波辐射计以及2套小球测风和低空探空新开展2次干季边界层风、温、湿、气溶胶廓线精细探测。项目深入研究中小尺度天气过程对边界层结构的影响,通过边界层高度、垂直风场小风层厚度、局地回流指数、逆温层底高度、低空稳定能量、边界层通风量6参量,探讨边界层结构变化减弱大气输送扩散能力、影响空气质量的机理,定量给出边界层结构变化对污染物积累、空气污染形成的贡献。项目成果将有助改进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提高珠三角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预报水平,对相关学术领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背景及介绍:
杭建副教授的科研方向集中在从建筑形态影响城市气候的角度,在不同尺度做出较为系统而有创新性的研究。他曾提出若干城市通风新概念,如换气次数、通风效率、空气龄、逃逸速度等,揭示出建筑形态影响三维城区湍流特征和通风能效的动力机制(~100m-1km);他将多孔介质湍流模型嵌入计算流体代码用于城市尺度(~10km)模拟,揭示出城市宏观湍流特性的影响机制;他更首创建筑热惯性足够大、储热项易测的近全尺度二维街谷模型,通过外场观测揭示出建筑热容、街道高宽比等对街谷内外湍流结构和温度时空特征的影响机理。杭建副教授近年来发表或接受第一或唯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未来他将通过近全尺度参数化外场实验与数值模拟,定量研究气象条件和城市形态(建筑密度、高低变化、热容、表面颜色等)对城市冠层和边界层湍流结构、通风和能量平衡的影响机制。
面上项目背景及介绍:
黎伟标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973项目专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近20余篇,他引累计超过200次。南海是一个多涡海区,又是热带气旋的多发地和入侵我国所路过的重要海区。南海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南海地区的交通航行、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等越来越频繁,除了大尺度的背景外,更需要深入了解中小尺度的海气过程,以便为我国在南海地区的各种活动提供更好的气象保障。黎伟标教授的研究小组长期以来从事南海地区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本次旨在研究南海中尺度涡对局地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规律,并探讨南海海洋中尺度涡对局地环流和天气系统,尤其是热带气旋的影响规律和机理,为改善南海及华南地区的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