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来访我院
2016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来访我院,并于下午在地环大楼D129讲学厅为中大师生作了题为“气候变化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主持,大气科学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200多名师生聆听了此次学术报告。秦院士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引,介绍了巴黎气候大会(2015年COP21会议)及在这个大会上签订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减排协定——《巴黎协定》,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各国谈判的科学依据。秦大河院士提到,在这个协定的敲定过程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以自己多次参与IPCC工作的经历,为大家讲述了这一组织所做的工作及这些工作的重要意义。
报告中,秦大河院士介绍了关于温室气体的研究历史,并通过数据图表展示了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效应和寿命,他指出:多年前排放的依旧存在于大气中,而欧美国家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早排放一百多年,故累计排放量更多,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合理的。21世纪末及其后全球变暖取决于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因此碳排放的数量非常重要。他用图表展示了我国碳排放情况,指出我国碳排放总量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其带来的损失也不断加大、加强。他分析了气候恢复力之路径和转型,指出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才能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秦院士精彩的学术报告和幽默风趣的互动交流使得拥挤的报告厅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学术报告现场

秦大河院士正在进行学术报告
-------------------
秦大河院士简介:秦大河,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获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沃尔沃环境奖。1989年7月秦大河院士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行程5986公里,中经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并采集了800多个雪样,特别是采集到南极洲“不可接近地区”内一套完整的珍贵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首次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