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6-27日,中国科协在北京组织了“未来地球在中国”国际会议。会议确认了在中国需要优先解决的、与可持续性能力建设相关的问题,包括: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季风的变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亚洲城市化对区域环境、社会影响研究,以及健康城市发展科学对策;亚洲的水资源、粮食、能源供给安全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亚洲传统文化对全球变化适应对策的贡献;亚洲海岸带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的自然灾害防御对策研究。会议认为,未来地球计划研究计划在中国已具有良好的科学基础,中国具备全面开展未来地球计划所需的条件,而且中国在环境变化、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问题也契合未来地球计划的研究框架。
2014年1月2日,中国科协组织召开了“未来地球计划”座谈会,决定组建以秦大河院士为主席,刘丛强院士、吴国雄院士、傅伯杰院士、杜祥琬院士、潘家华和张勤研究员为副主席的“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启动“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的组织实施。
在中国全面开展“未来地球计划”,将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协同国内各方面力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持和政策咨询,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案例,是彰显我国软实力的契机。
2014年1月22日,中国科协国际科联工作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ICSU-CHINA)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成立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是中国科技界参与国际科联活动、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在未来地球计划的总体框架下,FE-CNC应针对中国当前在环境与发展领域面临的挑战,提出中国需要优先解决的、与可持续性直接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动跨学科协作,联合政府职能部门、资助方、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各个利益相关方,真正实现协同设计、协同实施、协同推广,从而把FE国际计划在中国的组织实施,与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需求相结合。
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4年3月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并确定了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的工作办法及今后工作计划。FE SC与CNC-FE联合研讨会于2014年6月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未来地球计划的最新进展、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的协同设计框架等展开了讨论。
第二届“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5月25日在珠海举行,明确将加强运用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以取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致力于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