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ner
告别“设限”,拥抱“共生”:人类发展需要新指标!《自然》重磅论文提出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的新全球指数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是否总在被动地“防止更糟”? 近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了国际研究团队的合作论文《面向地球未来的愿景式方法》(An Aspirational Approach to Planetary Futures),提出了革命性思路:与其为人类活动设定“边界”和“目标”,不如像衡量人类发展(HDI)那样,用积极愿景激励全球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这就是全新的“自然关系指数”(NRI)。

 

一、 困境:传统环保框架的局限

  当前应对生态危机的主流方法,多聚焦于设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边界或限制(如碳排放上限等)。这些方法在揭示问题上固然重要,但其核心叙事往往是“人类是自然的破坏者”,主要目标是“避免更糟”或“减少伤害”。这种消极、限制性的框架,容易引发无力感、加剧社会矛盾(如生态焦虑、“绿色掠夺”),并难以有效激发全社会协同行动所需的雄心和创造力。

 

二、 破局:提出自然关系指数

  这篇开创性的论文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需要一场认知革命:从“防止伤害”转向“共同繁荣”,从“设限”转向“赋能”。他们受人类发展指数(HDI)成功经验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全球性评估框架——自然关系指数 (Nature Relationship Index, NRI)。

  NRI的核心思路是愿景驱动 (Aspirational Approach),其核心不是评估自然本身的“状态”(如物种数量、污染水平),而是评估人类社会与自然建立互惠互利关系的能力和进展。它的目标是激励各国朝着“人类与地球生命共同繁荣”的未来努力。

  类比广泛使用的HDI通过“寿命、教育、收入”三大维度衡量人的发展能力,NRI也设计了三大核心维度来衡量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质量,分别是:

  维度1:自然繁荣且可亲近 (Nature is thriving and accessible): 衡量人们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享受繁荣的自然(如公园绿地覆盖、生态连通性)。

  维度2:自然被负责任地利用 (Nature is used with care): 衡量社会是否以尊重和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如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水平、避免过度开发)。

  维度3:自然受到保护 (Nature is safeguarded): 衡量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法律法规和治理效能(如环保支出、环境法律法规强度)。

  NRI旨在像HDI一样,通过国家层面、简单易懂、定期更新的指标,清晰展示各国的进展与不足,促进国际比较和学习。其核心理念是“得分更高,关系更好”,是一个开放式的进步旅程。同时,NRI不预设具体目标值或“安全边界”,而是通过透明度、国际排名和声望来激励各国自主探索改善与自然关系的路径,将人视为变革的推动者,而非被动的政策接受者。

 

三、意义:超越评估,塑造未来

  NRI的提出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将积极愿景置于“共同繁荣”的核心,取代了“防止灾难”的消极叙事。这有助于凝聚共识、减少无力感、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创造力。同时,NRI为衡量国家综合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与生态福祉紧密联系的维度。它与HDI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描绘一个国家走向“人类与地球生命共同繁荣”的进程,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丰富的依据。论文分析结果显示,高NRI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证明不同发展路径都能通向人与自然和谐。

  当前,构建一个稳健、被广泛接受的NRI在数据可得性和指标选取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论文呼吁全球各界广泛参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HDRO)的领导下,通过一个开放、包容、多利益攸关方协商的过程,共同完善NRI指标体系和数据基础,争取在2026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正式发布NRI,以实现从对生态崩溃的被动反应到主动建设人类与地球共同繁荣的未来转型。

  NRI的提出,不仅是一个新的评估工具,更代表着一种思维范式的转变:从人类与自然的“零和博弈”,转向追求“互惠共生”。它试图用积极的共同愿景——“人类与地球生命共同繁荣”——取代对灾难的恐惧,点燃全球集体行动的火花。

  该论文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的国际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作者包括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Erle Ellis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等。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80-1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